剛剛過去的10月和11月,讓武漢人感受到了樓市“高燒”減退的跡象。
據外地媒體報道,深圳、廣州等地房價已經開始下降,樓市“拐點”開始到來。那么,武漢樓市是否也開始進入冬天?
現狀:房價有松動跡象
武漢10月新房銷售總套數為9381套,比9月減少916套。11月份每周的銷量也在持續下降。價格上漲幅度也開始縮小。11月份,樓盤每周漲幅不超過1%。
二手房同樣如此,21世紀不動產武漢分部介紹,10月和11月二手房成交量下降均超過10%。一些大戶型的房子,報價也有所松動。
另外,11月部分新開盤的樓盤,價格比之前預計的要低一些。光谷某樓盤開盤前,根據此前該區域樓盤定價情況,市場普遍預計均價不低于6500元/平方米,但開盤均價為5500元/平方米;江岸某樓盤定價也比周邊樓盤每平方米低了千元;漢口某樓盤上月底開盤時,出現了多時不見的“一次性付款97折”的優惠。
這更讓購房者有了觀望的理由。目前一些均價在7000元/平方米以上的樓盤,開始感受到了銷售壓力,不少樓盤售樓部門可羅雀。
原因:漲價太猛 調控密集
引起購房者觀望情緒彌漫的大背景有兩個:一是今年武漢樓市價格漲幅驚人,二是頻頻出臺的調控政策。“這一年漲了兩三年的價。”某樓盤營銷經理介紹。他們2004年的樓盤價格為2700元/平方米,2004年被稱為房價漲幅最快的一年,當年漲價幅度也不到400元/平方米。而今年截至上月中旬,武漢市均價已經到了5572元/平方米,較年初上漲了1700元/平方米。
今年7月份開始,不少樓盤漲價速度驚人。光谷一樓盤,甚至出現了一天調一次價的現象,每天調價10元,一個月調了300元/平方米;南湖的一個樓盤,哪種戶型好賣就調哪種,一周調50元,周周如此……不少樓盤在9月底、10月初,短短幾天就調價500-1000元,就是因為十一黃金周期間外地購房者來得多,房子賣得俏。
除中心城區樓盤外,近郊樓盤也緊跟上漲步伐。
這種上漲態勢,讓本地普通購房者望而卻步,在追漲一段時間后,他們開始觀望起來。
與高歌猛進的房價相比,今年的5次加息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算總賬”,明年起還貸壓力大增;第二套房首付、利率均提高;限制外資進入房地產市場等等調控政策,在出臺一段時間后,開始進入政策執行期,其效應會集中顯現,這也是購房者選擇觀望、暫緩出手的重要原因。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房地產研究所張東教授如是認為。
開發商:“不著急,慢慢賣”
盡管外地頻頻出現房價“拐點”到來的消息,本地消費者也開始觀望,但開發商顯然并不著急。記者從多個地產研究機構了解到,經過對近一個月來的市場跟蹤發現,目前還沒有開發商采取明確的降價措施來拉動銷售,連往年喜歡在價格上做文章的遠郊樓盤,也顯得比較平靜。
解放大道一樓盤,一期5月底開盤時均價6500元/平方米,不到兩天賣光。二期9月底開盤價格躍過9000元/平方米,銷售速度立刻慢下來。現在價格已經突破萬元大關,仍舊慢慢賣,價格沒有松動的跡象。
“從今年年初到現在,武漢房地產市場的火爆遠遠超出房地產商的預期,他們今年的銷售任務都已提前完成,利潤更是翻番。目前的觀望氣氛他們并不著急,更不可能輕易在價格上做文章。房子屬于‘買漲不買跌’的產品,反正利潤已經到手了,剩下的慢慢賣也不著急。”中國指數研究院李國政認為。
不過一些投資者套利變現也初現端倪。一些投資者加快了套現的步伐,在二手房市場上,今年才銷售的次新房比例明顯有所增加(本報曾報道)。
在互聯網上,投資客也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房價已到高位,再不出手很難找到下家接盤,賣了獲利最實在;而另一派則認為,房價還有上漲空間,特別是缺少其它穩定投資渠道的時候,還是持有房子劃得來。
專家:談“拐點”為時尚早
“目前房地產市場到了高位,出現波動或小幅回落很正常。但不能立即下結論說房價要掉頭向下了。”張東教授認為。在漲得過快的情況下,遭遇密集的宏觀調控政策,房價肯定有一個調整期。
他認為,房地產市場區域性很強,外地一線城市有風向標的作用,但房價走勢主要還受當地形勢影響。目前來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普漲局面,這是不太合理的。在這一波漲價中,無論是品質好、地段好,還是品質一般、地段一般的房子,都一哄而上了。今后這種局面很難持續下去,價格會有區分。比如中小戶型,國家要求數量占到70%以上,但目前供應量顯然未達到,導致這類房子供需緊張,短期內價格回落很困難。
去年底至今年初,武漢房地產市場也出現過一波觀望行情,但幾個月后,房價便開始“報復性”猛漲,讓不少人目瞪口呆。今冬的觀望期過后,明年會否迎來一波猛漲行情?
“今年很多項目已經預支了明年的上漲空間,很難再出現這種行情了。”李國政認為。今年一個普遍的特點是,土地價格對房價的影響很大。在漢口城區,連續幾次拍出的高地價,讓周圍的地產項目立刻大幅漲價。比如9月份京漢大道一宗地塊,樓面地價超過6000元/平方米,預計其未來房子的售價可能接近萬元。隨后,周邊幾個項目立刻調價,單價直逼或超過萬元大關。這就把明年甚至后年的漲價空間都利用了,已經遠遠超出絕大部分人的購買力,以后可能再難有這樣的漲幅了。(黃振琳 董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