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開發商還是該聽聽的。比如,“2008年以后北京房價將處于價值回歸的跌勢”。
但這些話開發商很不愛聽,也聽不進去。
為什么?
作為利益中人,開發商沒有不希望房價上漲的。不僅是希望。為了讓房價不斷上漲,一些開發商干脆自己或聯手坐莊炒作房價:雇人排隊造成旺銷假象;在正式預售前,就撤走所有銷售人員,讓可售房源落入中介之手;開盤初期,讓自己員工或關系單位付定金訂房,等二期開盤,再把一期自己人所訂房子放出來按二期價格銷售;更明目張膽的是,囤積住房,不按實際套數銷售,如果一幢樓有1000套住宅,開發商在開盤時頂多放出二分之一或更少,其余要等價格上漲時再賣……
開發商努力的結果是,今年來,北京的房價確實在不停地漲。不久前,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的最新房地產市場數據顯示:5月份,北京市房屋銷售價格比去年5月上漲9.6%,1至5月的漲幅為9.2%。其中,1月北京房價漲幅為8.9%;2月為8.8%;3月為9.3%;4月為9.4%,房價漲幅呈逐步抬高趨勢。數據同時顯示,普通住宅價格增長最快。5月,北京的新建商品房價同比增長了10.3%,其中普通住宅價格漲幅最大,達到11.6%,非住宅價格只增長了5.3%。
看這趨勢,現在不買,北京未來的房價或許會漲得更高。畢竟,一如開發商最愛說給購房者聽的,北京是全國人民的北京、世界人民的北京,因此購買力無窮大,房價很難下跌;還有,奧運會的舉辦,會帶動北京房價上漲,即便奧運會結束,房價仍會上漲。
在房價不斷上漲的現實面前,喊房價要跌的聲音,越來越沒有底氣。因為,每一次喊跌,迎來的都是房價更高更快的上漲。而開發商面對一度消失的排隊購房景象又卷土重來,更是不把任何看跌言論放在眼里,也聽不得任何逆耳忠言。中國世代投資控股集團總裁禹晉永放言,北京房價10年內不會跌。某開發商更是毫不掩飾自己對暴利的追逐, “別說30%,如果利潤低于50%的項目都不會做”。
北京房價真的還會在如此瘋狂的期待中,像脫韁野馬,一漲不回頭?
先看兩個似乎與北京房價走勢無必然關聯的消息。一是不久前,萬科董事長王石表示,中國房價漲得過快,升幅過大,已經出現泡沫,泡沫早晚都會破裂,只是時間問題。王石甚至對樓市泡沫破裂的時間進行預測,“也許是2至3年,也許用不了那么長時間”。還有一個是銀監會對涉及信貸資金被挪用到房市和股市的8家中資銀行進行處罰。
王石的房價泡沫論,是否別有用心,我們不得而知。但來自房地產圈內的大佬,此時此刻如此放言,不能不引起開發商的深思。而銀監會處罰8家中資銀行,敦促中資銀行從房市中撤回信貸資金,本身就是對當前蘊涵泡沫的房價的不認同。
不僅是民間的王石和官方的監管機構,研究機構也同樣不認同北京房價會繼續狂漲。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在其新鮮出爐的“2008北京奧運經濟報告”中,就旗幟鮮明地認為,當前北京市房地產存在著嚴重的開發投資過熱和價格泡沫問題。雖然說北京是全國人民的北京、世界人民的北京,但根本需求還是應當來自常住人口。報告認為,按照2005年北京市戶均人口2.8計算,到2012年平均每年增加20萬戶左右,需要新增2000萬平方米的住房需求,遠遠低于近年來的實際商品房屋竣工面積。該報告推斷,近年來北京市房地產開發增長速度遠遠快于人口增長速度和居民擴大住房消費的實際需求,房屋過剩呈逐年加重的趨勢。雖然2008年奧運會為北京市大力發展房地產業提供了一個最重要的理由,但房地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已偏離了正確方向。
看跌是需要理由的。什么理由可以讓開發商相信,北京的房價上漲趨勢會發生根本逆轉呢?“購房實名制有可能與開征物業稅同步進行,對投機性購房將產生大幅度抑制;基于規避金融風險和利率真實化的要求,特別是控制以房地產投資為核心的經濟過熱問題,中央銀行大幅度升息的可能性同時存在;人民幣升值將使包括北京在內的國內房地產處于全球的高位,刺激大量獲利回吐和價格下降;另外,落實‘住宅禁商’、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和限價房從擴大供給和市場類比兩個方面將壓低過高的北京房價!
的確,只要報告中提出的上述任何一項政策付諸實施,都將會帶來北京房價的價值回歸,甚至使房價迎來趨勢性逆轉。這也是許多看跌言論的根據所在。問題是,這些“有可能”的政策真能一一兌現,又何時能夠兌現?如果政策只是“水中月”,那么,開發商憑什么要聽話?房價憑什么要回落?這樣的疑問當然是開發商不愿“聽話”的底牌。
在市場懲罰的重拳沒有落下前,開發商總是不可一世,對各類忠告置若罔聞。因為,上帝要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只是,房價漲到這個地步,不知道開發商有沒有想過:如果房價泡沫已威脅到社會經濟穩定,政策還會對驕橫的房價放任不管?當奧運利好已推動房價一漲再漲時,奧運會的到來,還能讓房價再漲多少?生存在期待和幻想中的奧運房價,總是激動人心的,但一旦奧運真的來了,人們會發現一切其實不過如此。
有些話,開發商還是該聽聽的。不聽的代價可能是出局,因為該來的政策遲早要來,嚴厲的調控和緊縮措施不可能對樓市網開一面。(徐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