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長三角、走向全國,在上海建筑業,新一輪“走出去”恰逢其時!業內專家指出,這一輪“后世博”的“走出去”,其意義更深遠。在舉世矚目的世博場館建設中,上海本土建筑企業與全國的優秀建筑企業一道,運用現代高科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在參觀世博場館后,有兄弟省市表示,“想搬一座臨時展館回去”。搬也許困難,但“后世博”上海的建筑企業可以派出一流隊伍,帶上一流技術,參與各地城市建設,共享世博科技成果,讓建筑業成為上海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的一個重要載體。同時,對上海建筑企業也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記者日前采訪了上海建工機施公司。早在世博之前,該公司就圍繞轉方式、調結構,開始把眼光轉向外省市標志性工程,并且為“后世博”超前布局和精心謀劃。
長三角建筑市場機會多多
8月13日上午,在杭州地鐵1號線紅普路站21號盾構工程施工現場,氣溫超過40℃,機施二分公司項目經理裘水根正在給職工發礦泉水,見到記者興奮地說:“杭州‘德勝門快速路西延伸1標’工程,下周一就要開標,我們積極爭取中標,這是一個1.3億元標的的大工程啊!”
據了解,機施公司是上海建工集團旗下一員虎將,“十一五”以來,該公司產值每年平均增長30%。依靠集團優勢,機施公司承攬了大量世博工程,世博園永久性場館中大部分樁基工程、80%以上的鋼結構工程以及陽光谷、膜結構都是由機施公司承擔的。但機施公司的領導層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志在長遠。
早在1年多前,機施公司就關注 “后世博”,對市場預測分析,對任務來源、渠道進行梳理,進而走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兩著棋”:一是加快拓展長三角市場,并關注珠三角和環渤海兩大區域市場;二是拓展業務觸角,從原來專業分包,向鋼結構主承包、軌道交通總承包、地下空間總承包拓展。上海建工機施公司董事長盧定說:“‘后世博’市場需求會有變化,但區域性工程項目不會減少;‘后世博’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經過世博洗禮,對上海建筑企業,特別像機施公司這樣科技實力雄厚,品牌優勢凸顯的企業,“后世博效應”將會得到釋放,在國內外市場上將更具競爭力。
從機施公司今年上半年項目簽約來看,“后世博”的“走出去”戰略是成功的:中標工程中,僅長三角地區就達到7.4個億,占全部中標項目30%以上。如:蘇州軌道交通2號線9標工程3.55億元,無錫地鐵1號線13標2.39億元。而2009年已經在施工的項目有:杭州地鐵、南京地鐵、無錫地鐵、江蘇江都造船基地、廣州新電視塔,淮南電廠等。
機施公司總經理辦公室主任呂長生直言,機施公司“后世博”戰略,是建立在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各地“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的研究,以及對建筑市場走勢的分析基礎上。據有關專家介紹,目前,全國有33個城市正規劃建設地鐵,已有28個城市獲得批復。2010至2015年規劃投資額將達11568億元。合肥軌道1號線即將上馬,總投資134億元;上周二,南京地鐵又推出6條新線進行控地招標;無錫近日傳出信息,地鐵三號線正在規劃,有望與蘇州地鐵互通;杭州、寧波等城市都在繼續加快軌交建設。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者,機施公司憑借實力,爭取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盧定董事長自信地說。
技術、品牌、管理一個不能少
有專家指出,參觀世博館拓寬了人們眼界,“后世博”對建筑業有了更高期望,技術、品牌、管理,一個都不能少。
機施公司調結構比較早,效果也比較明顯,近年參加了長三角及國內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設,如:江蘇第一高樓紫峰大廈、廣州新電視塔、蘇州東方之門,以及長三角多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不僅留下了機施人閃光的智慧,,更留下了好口碑。
杭州地鐵1號線紅普路站至建華路站雙向區間隧道等三個區間,總長度2489米,由機施公司承建。去年4月,施工中碰到特大難題:直徑6.34米的盾構機要三次穿越杭州城區兩根污水總管,稍有偏差后果不堪設想。
據裘水根經理說,機施公司近20年來參與了近100公里軌交建設,從未遇到如此棘手難題。公司派出一流專家,設計出讓國內外同行都嘆服的施工方案。
在三次盾構穿越過程中,施工人員采用制作止水防砂裝置、提高地面沉降監測頻率等創新技術,確保了污管絕對安全,在我國地鐵建造史上又留下精彩一筆。
上海機施人“走出去”,充分展示了一流技術、一流管理,擴大了品牌效應。由此帶來連綿不斷的項目。
廣州新電視塔是上海機施人又一杰作。據總工程師吳欣之介紹,兩年多來,攻克了多項世界級技術難題。憑借安全文明的施工管理,高效的建設速度,優質的施工質量,完成了4.9萬噸鋼結構吊裝。
由于施工質量優異,工期節點提前,得到業主信賴。接著,業主又與機施公司簽訂了454米塔頂觀光設施工程總承包合同。這是機施公司繼承建北京大飛輪項目后又一個涉足大型游藝設施的項目。
“做一個工程,樹一座‘豐碑’,拓一片市場”,上海機施人的這份執著精神,為企業贏得了聲譽,也贏得了市場。
時下,很多企業都在考慮“后世博”如何拓展市場。機施人以“樹豐碑”的精神來做工程,這很有啟發意義!
底氣:別人做不了的,我們做
“我們承建的外地項目,一般都是當地重點工程、標志性建筑。‘高、大、難、重、深’的項目,別人做不了,我們來做。”機施二分公司黨總支書記唐建忠自豪地說。
說這話是要有底氣的,這個底氣來自企業雄厚的科技、先進的裝備。
前兩年施工任務飽滿的時候,機施人已經把眼光瞄向“后世博”建筑市場,為企業的結構調整做好準備。在設備購置、科研經費上不惜投入巨資。據了解,機施公司重大設備擁有量在同行業中是領先的,價值6億多元。去年,公司斥巨資,引進利勃海爾HS885HD成槽機,這套設備是目前世界上成槽深度最深、配置最高的地下連續墻液壓抓斗設備。
機施公司以科技創新促企業發展,每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1億元。
一條40多米長地下人行通道,工程造價才500多萬元,可研制一臺矩形隧道掘進機,卻要1500萬元,機施公司舍得花這個錢。在對市場和政策研究后判斷,地下通道市場開發潛力巨大,公司組織20多名科技人員進行設備研發。當首臺擁有兩項國家專利的矩形掘進機投入施工時,奇跡出現了,以前需五個月挖掘的任務,如今只需一個月,更大好處是道路不需“開膛破肚”,管線不必重新鋪設。
因為這項新設備的開發,在此后的人行通道工程競標中,機施公司屢屢折桂,已獲得近5000萬元業務量。
年輕的高級工程師陳曉明對企業創新發明成果如數家珍:建筑施工機器人、預制地下墻體施工技術、大跨度張弦式回轉龍門吊、圓柱桿件三維測量裝置……
近年來,上海建工機施公司致力打造一支知識型、技術型、智能型職工隊伍。公司先后命名建立了能工巧匠陳曉明鋼結構工作室、王斌隧道測量工作室、陳月鳴電氣維修工作室等。這些工作室聚集有專長的職工,開展技術革新和發明活動。目前,公司擁有 105名能工巧匠,占一線職工20%,獲得國家專利25項;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6項。
本報記者 張根生 通訊員黃晨光
參與互動(0) | 【編輯:位宇祥】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