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生命
“收到多少捐款了?”“還缺什么血型的血?”“又救出幾個人了?”這是幾天來內蒙古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生小謝和同學們聽到最多的幾句話。5.12地震以后,小謝每天都會上網關注災區的最新消息,每一次都會淚流滿面,心里有太多的不忍。“根本不敢看關于孩子的報道,他們還那么小,都沒來得及去認識這個世界……”她哽咽了。小謝將自己一個月的生活補助全部捐給了災區,她說這是她為災區做的一點小事。“四川不要哭泣!”小謝無數次在心里呼喊。
“現在總在想地震的事,做別的事都沒興趣了,希望災難很快過去,”內蒙古大學三年級學生小楊說。天有不測風云,災難奪去了太多無辜的生命,可在看到被埋160多小時后被救的幸存者時,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對生命的尊重。
珍視親情
“還沒睡?”
“睡不著,我想家了。”
內蒙古師范大學大一學生小劉和舍友凌晨2點多還沒睡覺。
地震那天,一次都沒有主動打電話回家的大學生小劉,第一次撥通了家里的電話,這個22歲的大男孩在聽到媽媽報平安的聲音時,流淚了:“當時不知是激動還是過度的擔心,就想哭。” 現在,小劉每周都會往家打兩次電話。這次地震帶給小劉的最大感觸就是親情的可貴。他說,其實,親情一直在心里存在著,只不過是以一種隱蔽的方式,地震讓他感受到了自己心里那份對親情的依賴。“是親情拉近了中國的每一個人,也拉近我和父母的距離,原來它一直刻在我的心里。”小劉用手按著自己的左胸。
珍藏感動
什么人最美?是戰士,醫生,教師,這是大學生里最多的答案。
“我以前不理解書本上人民子弟兵的真正含義,看到一直奮斗前線的他們,我懂了。”內蒙古大學大一學生小郭這樣說道:“不管有什么樣的災難,我們最先看到的就是他們的身影,他們的堅守讓我動容。”
“在我眼里,最美的人還有醫生和教師,抗震救災中他們表現出的勇敢與堅強,讓人感動。”
挽救了兩個學生,獻出自己生命的人民教師,我們為之動容;揮汗如雨的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身影,我們為之感動;身患癌癥還一直堅守崗位的子弟兵,我們為之自豪。在災難中,他們是最美的。
一些震后心理問題也需調試
“地震后我的孩子天天無精打采的,什么都不說,看得出來他很害怕。”一位家長說;
“孩子一門心思要去四川救災,他什么也不會做,去也幫不了什么忙。”另一位母親說。
內蒙古心理醫生協會理事、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魏剛說,地震后一些大學生表現出的憂傷、焦慮、沖動、盲從,其實都是地震傷痛的心理正常反應。
在經歷這些之后,大學生想到要為災區盡自己的一份力。我們會看到有些學生去捐款,去獻血,去祈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有些學生不考慮自身條件,憑著一腔激情想去災區第一線或報名參加青年志愿者。一旦被拒絕,他們會變得焦慮、自卑,產生這樣一種矛盾心理:想做的做不了,該做的做不好,找不到一個適合的落腳點,其實這都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
魏剛建議大學生:面對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痛心、憂傷是無法避免的,但不要陷進過度的焦慮中無法自拔,應該相信國家、相信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捐款、獻血,可以全班合力一起供養一個孤兒,還可以等到畢業后到四川工作等等。另外,學校也要做好地震后對大學生心理指導工作,特別是對四川籍學生的關心和幫助。(實習生張放 翟鋼 榮劍南)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