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圍地在縣鄉一級團委推行基層換屆工作,對北京而言并不困難。在北京市通州區,這里的鄉鎮嚴格按照《團章》規定,每隔5年召開一次團員代表大會,對團干部進行換屆選舉。
2009年,又是一年換屆時。這一回,原本5年一次、按部就班的換屆選舉有了“新亮點”——一大批年紀小、學歷高的大學生村官走馬上任,挑起了農村共青團工作的大梁。
換屆后,通州區480個行政村中,有298個村由大學生村官兼任村團支部書記,82個村由大學生村官兼任村團支部副書記,41個村的大學生村官當選村團支部委員。
大學生村官成了村團支部的“頂梁柱”,無論是團通州區委還是各級鄉鎮團委都對“村官團支書”寄予了厚望,他們似乎從村官身上看到了解決問題的曙光,這一問題已困擾團組織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多年。
事實上,這批“新上任”的“村官團支書”中的大多數人已經在上級團組織有意識地“培養”下工作過一段時間了。這次換屆,只不過是從組織層面上進一步確定他們的“身份”罷了,要知道,在接受培養階段,他們一直都是“沒有名分”的“志愿者”。
“村官團支書”究竟有啥作用?新上任的鄉鎮團委書記最有體會。
在通州區宋莊鎮,今年3月剛剛上任的團委書記王月男通過電腦屏幕,反復欣賞著宋莊鎮有史以來第一本電子團刊。團刊上記錄著宋莊鎮下轄47個村團支部近一個月來開展的活動,圖文并茂,還配有音樂。
這是宋莊鎮師姑莊村24歲的“村官團支書”徐麗利的作品,宋莊每個村團支部書記的電子郵箱里都能找到這本團刊。應王月男的要求,徐麗利以后每月都會制作一本這樣的電子刊物。
王月男喜歡這件東西,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能“節省大家的時間”。宋莊鎮團委沒有自己的網站,過去47個村團支書每月都要從村里趕到鎮上開會,“交流匯報工作”。有了這本團刊,這里以后“不開會也照樣能交流”。
團通州區委書記張若冰一直“力挺”大學生村官兼任農村團支部書記的做法,他認為這種做法使得農村共青團“有人去干事,并且能把事情干成、干好”。
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每一批大學生村官的任職期限只有3年,3年過后,誰來接班繼續從事農村共青團工作?
白森是通州區馬駒橋鎮陳各莊村的大學生村官。他的上一任是一名小學文化水平、38歲的“老同志”。盡管白森一個月前剛剛正式當上村團支部書記,可他已經開始物色下一任村團支書的“培養對象”了。
雖然剛上任不久,但白森其實已經被“培養”干了一年多的農村共青團工作了。盡管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白森沒搞過一次團員活動,但村里的團員都一致選他做團支部書記。
“ 我跟他們很熟,他們的父母也都認識我。”白森能報出村里18名青年的名字、家庭住址、工作情況以及他們父母的各方面情況,因為這些人都是白森的“朋友 ”,“晚上下班一般沒什么事的話,就去這些朋友家里坐坐,一起看看電視、聊聊天,談談工作、情感問題什么的,他們有什么困難,我能幫忙解決的就給解決了 ”。
雖然一次團員活動都沒搞過,但憑借這種“與人交朋友”的群眾工作本領,白森以陳各莊村青年團員維穩崗組長的名義幫助村黨支部解決了老大難問題——“維穩”。
“ 比如村里搞一個大項目,會有很多村民過來爭工程,都到村委會來鬧。你跟他們根本沒法講道理,壓根兒不聽,但如果跟他們家孩子一說,大家都是年輕人嘛,文化素質也高,一說就明白。孩子回頭再跟自己爸媽一說,家長聽得進。”白森說,今年村里統一搞“改廁”工程,沒有一戶人家到村委會“鬧過”。
在“與人交朋友”的過程中,白森還找好了“接班人”——現任陳各莊村治保主任、村團支部宣傳委員,他跟白森年紀差不多。
團通州區委副書記郭楓介紹,在開展農村共青團工作的同時,找好自己的“接班人”是“村官團支書”的一項重要使命。承上啟下,大學生村官成了村團支部的“頂梁柱”。本報記者 王燁捷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