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一個也沒有走,真是沒想到!”
聽起來,這是件平常事:去年4月16日,盧灣區招收了30名環衛工人,如今工作一年了,一個也沒走掉。但這批環衛工人身份有些特殊:他們是上海環衛系統20多年來招收的第一批滬籍青年,平均年齡只有23歲,其中生于1980年以后的有22人,大專學歷的有6人。
“80后”、大學生,這兩個身份和環衛工人組合,一開始就引人關注,而今一年后的“一個也沒有少”,更是充滿了不同尋常的意味:新近熱播電視劇《奮斗》中的“80后”,被認為代表了社會相當一部分人對他們這一代的看法,意氣飛揚,現實至上。那么,環衛工人這份既清苦又不夠“體面”的職業,是如何吸引并留住這些“80后”的呢?
唯有走近他們,傾聽他們心聲,才能知曉其中的奧秘。
當環衛工人的N個理由
如果不是那身藍色的工作服和手上的掃把,你很難把眼前的儲婷婷和“清道工人”聯系在一起。24歲的她看起來更像一位大學生:中等個兒,皮膚白皙,戴一副眼鏡,說話輕聲輕氣。
斜土路、打浦路、魯班路3條馬路之間5600平方米的區域,就是“80后”大專生儲婷婷每天的工作場所。一天8小時,起碼掃8次,如果被巡察的班組長發現清掃得不干凈,輕則批評,重則扣錢。“剛開始時,我只知道悶頭干活,也不看風向,結果剛掃干凈,一陣大風吹來,垃圾又都回來了……掃大街也是需要技巧的。”提及自己的工作,儲婷婷的態度很輕松。
當初,儲婷婷在報紙上看到盧灣區招聘滬籍環衛工的廣告后,第二天就報了名,經歷了兩輪面試,得到了這份工作。盧灣區市容管理局下屬路吉環境工程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蔣世杰告訴記者,當時他們招聘的條件是:滬籍、35歲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寫明招30人,結果,有100多人報名。
可一個女孩子,又是大學生,為什么要來當環衛工人?
“現在的就業形勢,要找份好工作不容易。”儲婷婷很實在。她畢業于一所社區大學,專業文秘,在做環衛工人之前,曾經在一家小廣告公司做過半年“行政助理”,“聽起來很‘白領’,但收入很少。”儲婷婷說,那份工作的月薪是1400元。而對這批新招的滬籍環衛工人,路吉公司給出的月薪是1500元,年終發3000元獎金,公司幫他們繳納“三金”。一年之后,工資漲到每月1800元,年終獎也提高到6000元,“福利不錯,高溫天有津貼,加班有加班費,逢年過節,也少不了一些慰問品。”儲婷婷認為,這比小公司的待遇強多了。
這份工作還穩定,只要你愿意干下去。“這是個旱澇保收的工作。”儲婷婷的“帶教師傅”蔣春香說,她當了27年的環衛工,幾年前,環衛工人由事業編制轉成企業編制,但人事和待遇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目前儲婷婷這批新的滬籍環衛工人屬于合同制工人,不過公司承諾,他們工作滿兩年,即可轉為正式編制。
工作的發展前景也不錯,30個滬籍環衛工人,今年已有13人轉到駕駛或修理環衛車這類技術崗位。“希望他們中的一些人磨練一兩年后,能走上管理崗位。”蔣世杰說,環衛系統一線的管理人員大多已是“4050”,急需新鮮血液,這也是他們這次招聘滬籍年輕工人的原因之一。
“工作環境挺溫馨,班組里都是些老師傅,對我們很照顧,工作上沒什么壓力,做得很開心。最近還有同學問我,你們單位還要不要人啊?”儲婷婷的同事、21歲的隆超告訴記者,“80后”并不是好高騖遠之輩,羨慕他的同學可不少。
大雪臺風高溫中熬過來
選擇和堅持是兩回事。畢竟,這份工作有著常人所不知道的艱辛。
隆超也是自己報名應聘當環衛工的,卻差點半途而廢。那是去年夏天,他工作還不到3個月,就遇到酷暑。“太累了,半天班下來,渾身從里到外都濕透了,沒幾天,我就出了一身痱子。”隆超是家中的獨苗,這份掃大街的活,實在太艱辛。
《奮斗》的編劇石康曾說:“‘80后’不怕失業,他們可以蹭父母、啃老。”隆超在家賴了一個星期,直到班組長找上門來。“我跟兒子講,你不可能永遠都躲在父母的翅膀底下過日子,只有把這個關過去,你才能長大。”隆超的媽媽金瑩告訴記者,其實背著兒子,她心疼得直落淚。在領導、長輩的勸說和鼓勵下,最終,隆超撐了過來。
這批“80后”環衛工人,在工作第一年還遭遇了申城30年未遇的大雪。“連續幾天鏟雪,我的手臂都腫了”,儲婷婷說。22歲的劉智駿則累得連筷子都拿不動,他伸出右手,虎口處鼓起鴿子蛋大小一塊肌肉。“這是一直掃地‘鍛煉’出來的。”劉智駿負責清掃的地段就在淮海路附近,來回一趟,需要40分鐘,“每天右手要做上萬次掃地動作。”
除了“累”之外,個別人的歧視是另一種“考驗”。一次,一個青年男子邊走邊吐啃下的蘋果皮,劉智駿跟在他后面掃蘋果皮。掃了近100米,見對方還在吐,劉智駿上前勸阻,誰知對方卻說“手這么臟,不要碰到我”。怕同學看不起自己,劉智駿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愿提自己的工作,有一次在街上做清掃,遠遠見到大學的兩個女同學,他趕忙低下頭躲開了。
之所以沒有離開環衛,劉智駿開始是和同為環衛工人的母親賭氣,“我一直說她的工作很簡單的,如果做不下去,不是要被她看扁?”直到2007年9月,“韋帕”臺風襲擊申城,劉智駿冒著瓢潑大雨,踏著齊腳踝深的積水在淮海路上清掃。當渾身濕透的劉智駿從街角費力地推出垃圾箱的時候,突然注意到,一個正在躲雨的中年婦女正以充滿尊敬和佩服的眼神注視著他。“我心里立刻暖烘烘的,開始覺得我被認可了。”劉智駿說。
“我們很重視他們的思想波動,開了好幾次座談會,還委托班組長定期跟他們長談,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依靠他們自己的毅力。經過高溫和臺風,這些‘80后’的孩子全都熬過來了,從那時開始,我們就知道他們會好好干下去,不會辭職走了。”蔣世杰說。
內在比外表更重要
“80后”環衛工,會在這個崗位上繼續干下去嗎?
儲婷婷正在電大念法學本科學位,記者問她,取得學位后,會離開環衛工作嗎?“怎么會呢?這份工作很有意思。我在書上看到,很多發達國家都有專門的垃圾處理法規,他們的一線操作也很先進,紐約的環衛工人不光收集垃圾,還必須把垃圾都分好類。上海馬上要開世博會了,我相信這方面的管理人才會很吃香。我有一線工作的經驗,更有優勢。”
隆超也在繼續深造,專業是商務管理,他換了工種,修理環衛車,有時要上長夜班。他還剛談了一個女朋友,也是環衛系統的,做行政工作,是個大學生。“我覺得現在的工作挺好的。”隆超說,既然已經克服了最初的難關,他不想輕易放棄。隆超的媽媽支持他:“這一年,我們很滿意,孩子變得成熟多了。”最令媽媽驚訝的是,從來不做家務的隆超,有一天班休時,居然在家為父母做好了飯菜,“親戚們非但沒有看不起他,還很佩服他,都覺得他能堅持下來,不容易。”
“我沒有想得那么遠,先把技術學好再說。”劉智駿同樣剛轉行修理環衛車,“我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不會輕易跳槽的。”劉智駿畢業于盧灣區業余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大學時代的理想,是去外企做白領。行業、收入無所謂,只要能穿著干凈的白襯衣、筆挺的西裝,把皮鞋擦得锃亮,出入高檔寫字樓,參加種種商務談判……“那時候很幼稚,覺得一個工作最重要的是光鮮,被人看得起。”劉智駿說,“現在才明白,內在的東西比外表更重要。”
劉智駿這樣概括了自己一年來的變化:“一年之前,我很迷惘,不知道干什么才好,總是在想:我能得到什么?現在,我很清醒,常常問自己:你能干什么?”
這份工作究竟有著什么樣的魅力,能使他們如此改變?“因為這份工作很有價值。”儲婷婷說,他們現在都有個職業病,走在路上會不由自主看路掃得干不干凈,“每一條干凈的道路背后都有環衛工人的努力。”劉智駿說,“這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只要體會到這一點,就會從內心熱愛這份工作。”
在這個崗位上,早班凌晨5點鐘必須到崗。住得遠的工人,3點左右就要起床。“不是人人都吃得了這個苦的”,儲婷婷的師傅蔣春香說。這何嘗不是一種“奮斗”?只是,與電視劇不同,“80后”環衛工人奮斗的地點,不是商場或情場,而是在大街上,腳踏實地,簡單,卻又厚實而內心豐盈。(尤莼潔 宋鵬霞)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