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廣東省2008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首場研究生招聘會在中山大學英東體育場開鑼,來自全國各地200多家參會單位提供了近4000崗位,吸引了省內外2萬余名高校畢業生參加。
重點高校拒絕碩士
華南師范大學的研究生董必立在石牌華南某高校攤位前搖搖頭:“去年還招碩士,今年都變成博士了。”在一些重點高校攤位前,碩士研究生找不到位置,因為這些攤位清清楚楚寫著“只招博士”,碩士生看兩眼就泱泱地轉身離去。
“今年供需錯位的情況很明顯。”華南農業大學人事處章勁柳稱,不少學校檔次高了,對博士需求的比例更大,但是前來應聘的卻以碩士生為多。他表示,博士生們的期望值依然顯得高了。“很多博士開口就是月薪5000,但學校根本給不了。只有一些緊缺專業博士才能如廣告上打的有近10萬的補貼。”
好在,由于廣東近年大力發展職業院校,加上生源不斷擴充,教師需求量大幅增加。不少院校寫著的“擬招人數”平均百人以上,他們雖然也希望找到博士、海歸,但是對碩士研究生依然歡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人事處處長吳錦德稱,他們學校明年將增加2500名學生約60個班,平均每班2個老師那也要100個老師。所以需要大量碩士,更歡迎博士和“海歸”。
布展招人只是希望能挖角
記者發現,一些重點高校到場并不是要招應屆博士生,而只是做宣傳。“我們不招應屆的,你可以讓你們的導師過來。”招聘人員拋出的話引起了學生極大不滿。
原來,一些高校其實是想招學科帶頭人,但是他們又苦于無處宣傳自己會給出多少經費、多少優惠來吸引那些教授級的頂級人才,于是就利用研究生招聘專長,希望那些研究生看到,可以“捎個信”給他們的導師,于是就出現這種情況。
女研究生遭遇歧視
前不久,一份關于珠三角企業歧視女求職者的報告顯示,25%的用人單位介意聘請女性。在昨日的招聘會,女研究生也碰到了“就業歧視”。記者在現場看到,有單位更揚言,女人談婚論嫁后總是比男的要顧家,所以不想招。求職的研究生阿欣聽了忍不住回敬一句:“難道你希望你的老婆不顧家嗎?”
阿欣本科畢業后曾就業,后來想提升自己考到南京讀研究生,但是畢業之后的求職非常不順利。在廣州某重點高中應聘時她就被問道,“你怎么30歲才考研究生呢?” 這個在她看來毫無素養的問題卻不只一家在問,另一所省一級高校直言:“沒結婚不考慮。”
據她所講,昨天她在應聘時發現,至少有三個單位明確寫著“只要30歲以下的男性。有的連秘書都要男的,因為要陪酒。”
雖然在招聘中不敢明說,但很多單位都存在性別歧視。某高校人事處負責人就告訴記者,“我們的確更青睞男生的。前幾年我們就招了一批女生,結果現在她們都集體請婚假產假,這個空檔又得重新招人填補。所以,除非你是特別優秀,不然同等條件下肯定先要男生。”
醫科研究生供過于求
昨日的現場,記者看到不少醫學博士略顯疲憊地圍坐在草場上,談的都是找工作不容易的話題。
中山大學腫瘤專業的博士阿坤告訴記者,從大學開始已經讀了11年書,沒有想到找工作這么困難。“進場招聘的醫院不多,民辦的醫院只要碩士不要博士,好的三甲醫院又難進去。”阿坤說。“最慘的是醫科畢業生卻多如牛毛。”
她告訴記者,雖然場內的博士都要求5000元以上,但是她的期望值已經降到3000~4000元了。她告訴記者,聽以前的前輩講,他們以前進入三甲醫院也只是流動編制,頭一兩年月薪往往只有1000多。而且醫院方面有挑選,多是男士優先。
廣州醫學院人事處黃處長告訴記者,學校的需要增加了,各個分院加起來大概有200~300的人員需求,但是依然供大于求。過去的熱門專業現在已經飽和了,一些“冷門”需求很大卻少人問津。
一個女碩士的心聲:我后悔讀研
“如果真的做學問可以去讀研,要是希望改變生活則大可不必”
在吉林大學珠海分校長長的隊伍中,一名相貌稍微成熟的女性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如果當初繼續當老師,我是每月拿4000塊有房有安定生活的人,沒想到讀研后又掉進找工的泥潭還四處遭到人家的白眼。”阿欣憋不住兩個多月找工的憤懣向記者吐起苦水。
阿欣本科畢業后在增城一所中學教書,在外人眼中這已是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每月2000多塊薪水,生活相當穩定。“但我是個特別追求完美的人,那個學校學生素質不好,我毫無成就感。”追求完美的念頭,讓她做了一個兩年后感到絕望的決定。
“我重新考回南京一所高校讀研究生”,這讓她付出巨大的成本。“當時合同沒到期賠了8000元,單位也把分下來的房子收回,并且放棄了考一級老師的機會。”
一心希望憑著讀研另覓出路的她,卻沒有料到就業讓她如此揪心。“我從9月份回到廣州找工作,現在還不能落實。”
現在她完全靠借錢度日。談起當初的選擇她搖搖頭,說很后悔。“我甚至感到很絕望,一個研究生沒有解決面包的能力。”
在事業上未如愿的她在感情上同樣觸礁。“男的都不愿意找比自己高學歷的,我現在成了雙失大齡女青年。”
“大齡女研究生站在就業市場的峭壁上。” 對于進入職場又有意重回校園的人她奉勸女同胞,“如果真的做學問可以去讀研,要是希望改變生活則大可不必。” (記者 梁健敏 薛冰 實習生 白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