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武漢大學時任校長劉道玉將還是一名講師的張在元從武漢城建學院破格調入武漢大學。在此之前,這個當時只有34歲的年輕人已經在日本的建筑比賽中獲得大獎。
張在元甫一入校,便向劉校長提出,想在武大創辦建筑系。“以講師帶頭創辦一個系,無論在他,還是在我,都是膽大妄為的。”劉道玉向記者回憶道。
但作為上世紀80年代高校改革的風云人物,劉道玉不缺乏這分“膽量”。這個年輕人便著手籌辦。可是從1985年開始,他連續3年申報,連續3次落敗。因為那時,建筑系是工科院校的“專利”。
當時國家教委的一個工作人員被這個小伙子的熱誠打動,便悄悄告訴他,武漢大學如果想要成功,除非得到錢學森的論證支持。
陳翠梅還記得,當時張在元十分興奮地說:“會成功的,我和錢老有緣。”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錢學森和張在元就曾在《新華文摘》同一期的同一個欄目里,一前一后地發了兩篇文章。他相信,錢老一定看過自己的文章,也會同意自己的論點。
就這樣,他獨自“進京”,用了一周時間找到錢學森。對方很痛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并親筆寫下5頁論證文章。
他捧著這5頁紙直奔教委。1987年,武漢大學建立了我國綜合類大學中的第一個建筑系。
但是一年之后,張在元放棄了武大的事業編制,應聘為東京大學建筑系的研究員,并于1995年取得東大的博士學位。此后他便開始在美國、西班牙及香港等地講學,并最終回到廣州創辦事務所。
為了邀請張在元回校任教,劉經南曾專門兩下廣州,“請他吃飯”。或許是武大當時的誠意感動了他,2005年,張在元終于回到了闊別17年的武大,并出任院長一職。
這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卻沒有一種嚴謹的保障。
由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與張在元三方簽訂的聘任合同,被一位熟知此事的武大老教授稱為“一筆糊涂賬”。
甚至,沒有人可以說清聘用期限的起止時間。在一份由張在元的法律代理人陳四平提供的聘任合同復印件上,張在元于2005年9月1日簽名,校方認定聘期為2005年5月至2009年4月。但其中手寫的“5”和“4”兩個月份,卻是改寫自打印的“9”和“8”。在改寫數據上有校方蓋章,卻沒有張在元簽字。記者向武大方面確認此事,截至發稿,武大尚無回應。
張在元的家人告訴記者,張曾經放在抽屜里的合同原件,已經找不到。他則通過眨眼的方式示意家人,自己并不知道修改日期的事情。
在“工資福利待遇”的條款中,“甲方(武漢大學)為丙方(張在元)提供每月1萬元的勞酬(包含養老、醫療、失業以及公傷等保險和公積金中單位承擔部分,若因個人未投以上各保險和公積金所引起的后果均由丙方個人承擔)。”
武漢大學人事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張在元的人事關系并不在武大,可能還在他自己的事務所。“他不是我們的全職員工。”該工作人員說。
據武大昨日向媒體發出的“情況說明”,張在元屬非全職聘用,不享受校內教職工住房及公費醫療等福利。
答案在哪里
張在元進校之前就已言明,在武大不領工資、不拿獎金。這4年中,他的確做到了。不管是否全職、是否領工資,都并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受人愛戴的院長。在他進校后的第五個月即已指導4名學生獲得UIA(國際建筑師聯合會)金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獎”,這也是國內大學首次在國際建筑界贏得這樣的榮譽。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