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師隊伍的穩定和提高,一直是農村學校發展面臨的頭等大事。近年來,上海各區縣紛紛引進外地高校畢業生,以應對農村學校師資短缺的“老大難”,但新問題卻隨之而來———如何使這些新教師快速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并創造條件讓他們安心工作?這是直接關系農村孩子未來的大課題。
外地高校優秀畢業生大量進入
農村師資薄弱問題由來已久,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教師數量上嚴重不足。據青浦區教育局局長顧峰介紹,當時鄉鎮學校聘用代課老師的現象非常普遍,有些學校代課老師要占到教師總數的四分之一。但更為嚴峻的問題是師資質量低下,僅青浦區學歷不達標的教師就有四五百人,類似情況在各郊縣普遍存在。
為在較短時間內改變農村教師數量不足、水平偏低的困境,各區縣紛紛推出“吸引”政策。2002年,青浦區以區域組團的形式北上求賢,并開出在當時來說相當優厚的條件,即進城區學校給予每人1萬元安置費,進鄉鎮學校安置費翻倍,為2萬元,而當時該區一個初中教師的年收入為1.7萬元左右。求賢若渴的誠意,換來可喜的結果,東北師大、陜西師大、華中師大、西安外國語大學、鄭州大學、寧夏大學等高校的優秀畢業生紛至沓來,該區2002年至2004年三年就招聘新教師近九百人,這樣的招聘力度到2005年以后才開始有所減弱。顧峰認為,這些新教師的加入,不僅是數量上的補充,更是學歷上的提升和質量上的提高,農村學校的學科結構也在短時期內得到改善。
業內將從事教育教學工作5年以內的新教師稱為職初教師。和青浦區的情況相類似,如今上海各郊縣都有這樣一支龐大的職初教師隊伍。在奉賢區,職初教師大約占全區專任教師的30%,而在一些邊遠學校的教學第一線,新教師甚至占到了一半以上。
幫助新教師闖過生活、教學兩道關
新教師初來乍到,首先碰到的就是生活和教學上的不適應。由于新進教師大多來自外地,各區縣教育局紛紛采取融入政策,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環境。青浦區調研發現,這些新教師不僅來自不同省份,還來自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差異很大。該區近年招聘的新教師就來自二三十個不同民族,為此,他們專門成立少數民族工作小組,幫助解決新教師在適應過程中碰到的煩惱和困難。
相對于“生活關”而言,更難過的是“教學關”。調研結果顯示,職初教師隊伍中存在諸多不均衡現象,如學歷不等,有專科、本科和研究生;專業不同,有師范類和非師范類;發展不均,職初教師專業發展水平速度存在明顯差異,尤其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方面還比較欠缺。
奉賢區教育局局長陸建國認為,這支隊伍是郊區未來幾年基礎教育發展的主力軍,為此,他們在2007年制定《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行動綱領》時,就特別制定了《加強職初教師培養行動計劃》,為新教師度身定制了“陌生—適應—熟悉”的快速發展目標,希望通過3-5年培養,讓新教師“一年站穩講臺,兩年基本成熟,三年脫穎而出,五年成為教育教學骨干”。除了基本的學科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培訓外,教育局還特別重視對青年教師加強新課程理念的培訓,邀請專家學者開設專題講座,開展教研活動,并實行師徒結隊,為每個新教師配備1-2名富有經驗的骨干教師帶教。
教學上的發展和提高,讓這些新教師逐漸站穩講臺,并安心教學,也給農村教育帶來了勃勃生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