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要讓學生學會一種思考的方向,至少不要人云亦云。
*歷史教學絕不能先出示結論,然后從史實中摘東西去貼合那個結論。
2008年下半年,袁騰飛從北京市海淀區一個每天該干嗎干嗎的歷史老師,突然成了“史上最牛歷史教師”。
原來,他在一個補習班給學生講高中歷史的視頻在網上被網友熱捧,網友一激動,就把“世上最牛”這頂大帽子不容分說地扣在了他的頭上。
媒體驚喜啦!繼紀連海之后,中學歷史教學界又涌現出了一個“怪才”!“嬉笑怒罵、連批帶講”,他的講課風格與一些板著面孔說教的歷史老師格格不入。網上,授課視頻的點擊率高居不下,素不相識的學生留言說,看了他講課后淚流滿面,感慨自己怎么沒有遇上這樣的好老師。他教過的學生更是對他極為佩服,為他建了“百度”貼吧,在上面紀念聽“袁sir(老師)”課那些好日子里的小細節,就連他板書后擦手的動作學生都津津樂道。蜂擁到“袁騰飛吧”里的粉絲們對自己的偶像極其擁護,甚至不允許任何人說袁騰飛不好。
有了這些“猛料”,在媒體的渲染下,袁騰飛不“火”也不行。于是到了2009年,就連央視的“百家講壇”欄目也伸來橄欖枝,即將播出袁騰飛的“兩宋風云”系列講座。袁騰飛干脆從被采訪者變成了宣講者。
說來說去,難道這就是“事實以及事實之全部”嗎?
“其實,那些視頻有特定的適應環境,它們只是為了幫助高三學生在短時間里掌握大量的知識而拍攝的。要在短短幾節課里涵蓋高中三年的知識,只能靠講。可光講也不行,學生要犯困的。那就必須在‘適當’的時候,讓學生有一個興奮點,所以穿插著我會抖一些‘包袱’。平時在課堂上,我可不是這樣一講到底。我會為學生提供史料,采取討論、質疑、角色扮演等多種方法。”袁騰飛對于素不相識的人會因為視頻就那么喜歡他的歷史課,就把他說得那么“牛”仍然有點納悶,因為那還不能代表他的真實水平。
被這么多學生喜歡,袁騰飛很感動,感動之余又不免覺得有些可悲。“教歷史光靠講怎么行?”反復強調這句話,他的語氣開始變得有些復雜。
對于炒作者來說,袁騰飛的歷史課就是他身著中山裝,邁著八字步,掰著手指頭對學生大講二戰時日本妄想打敗美國無異于“蛤蟆吞恐龍”。但對于袁騰飛的學生來說,學歷史是課堂上不折不扣的45分鐘,喜歡學的要學,不喜歡學的也要學。
“我沒有傳說中的那么‘牛’。我的課上也有學生睡覺,寫其他科的作業。剛教書那陣,學生在我的課上不務正業,我會發怒,也會沒收學生的作業本,什么‘招’都用過。到現在,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學生都喜歡我的課。真正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永遠都只是一小部分。但其他人呢?其他人怎么辦?”袁騰飛無奈的一個評論,像賣了個關子。
“得想轍。歷史教材本身就是把鮮活的史實抽干了,照本宣科學生肯定反感。要擺出新觀點,要找到學生的興奮點,才是學生想要的。但是怎樣才能找到學生的興奮點與教材內容的結合點,我也很困惑。這不是老師單方面的努力可以解決的。高考要考,內容再沒勁,老師也得教。而古人穿什么衣服、油餅是哪個朝代發明的,這些東西學生很感興趣,可是考試不考。”在考試與學生興趣的兩極之間搖擺,是一個深受學生喜愛,又不能“辜負”考試重托的教師必然要經歷的痛苦與困惑。
袁騰飛舉了一個例子——張騫通西域。意義重大不重大?當然重大。可這一史實已經過去上千年,學生的情況又千差萬別,有的學生就覺得古人的事管那么多干什么,沒勁。可是,又不能因為學生覺得沒勁,這節內容就不上了。怎么辦?“張騫出西域帶回來好多好吃的,這些東西中有些就是我們現在最喜愛的……” 袁騰飛用一種學生耳熟能詳的語言和方式,貫通古今,把“死”去千年的歷史,活靈活現地帶到學生面前,學生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來。
要說,袁騰飛這樣教學似乎有點“哄”著教的嫌疑。可袁騰飛更樂意把這理解為一種分享。平時看書,他總能在書里發現好些有意思的事。上課的時候,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趣事也總能不期然地浮現在他的腦中。于是,他會適當地抖抖包袱。
抖包袱也不是每次能夠奏效。常有袁騰飛自己覺得很有意思,而學生不買賬的情況。比如有一次,教“二戰”,他就想起了一件趣事。一次戰役中,意大利吃了敗仗,被英國俘虜了很多軍官和士兵。丘吉爾就打電話問抓了多少戰俘,英國軍官回電說:“太多了,站了兩百畝地的士兵,五畝地的軍官。”袁騰飛覺得特好笑,上課說完了自己直樂,可學生沒一點兒反應。
在教學中,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這說明老師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 袁騰飛想起自己曾聽過的一節課,內容是日本明治維新。老師讓學生做角色模擬:假如你是日本天皇,你對你國家的發展有什么設想?學生就說,我要愛好和平。“ 這時候,學生實際上沒有知識積累,只靠自己的感性經驗和好惡來思考問題。老師就要把史料擺給他,給予適當點撥,要讓學生明確現在自己的角色是日本天皇,而不是聯合國秘書長,而史料又表明日本國土狹小、資源貧乏……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日本對外發動戰爭的原因。”
在袁騰飛看來,教學到最后,不見得一定要得出一個確定無疑的結論,特別是這個結論不見得非得與老師的結論或者課本的結論吻合。關鍵是學生的能力要得到鍛煉,腦子要動起來。教師不能問這事是不是啊、對不對啊,這種關于知識再認再現的內容,沒有任何深度。教師必須提出一些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尤其可以讓學生去思考那些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
現在的教學要面臨的問題十分繁雜。“有些學生很‘現實’。他們總問中考不考、高考不考的內容,我學了有什么用。這不能怪學生,他們的問題是社會急功近利風氣的副產品。的確,從某種程度上說,歷史,大人物學了有大用,小人物學了連小用都沒有。但這個‘用’看你怎么看!”無奈中,袁騰飛有自己的堅持。
比如說到義和團,當前的歷史教科書對其幾乎是完全肯定的。但袁騰飛在教學中,就擺出史實、史料,幫助學生客觀地看待義和團。“歷史教學要讓學生學會一種思考的方向,至少不要人云亦云,要做到——沒有史料論證的結論,我不信。讓學生不是學到義和團就熱血沸騰,不是光從愛國主義出發,就抹去它所帶來的一些破壞作用。歷史教學絕不能先出示結論,然后從史實中摘東西去貼合那個結論。”
“歷史學科,強調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言之有據。”袁騰飛談歷史教學時反復提到這幾句話,他說這就是他在歷史教學中一直追求的目標。 -本報記者 張瀅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