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內用手機,一經發現,一律沒收;不服管理,勸其轉學
主持人:
本報記者 蘇婷 高偉山
訪談嘉賓:
冉乃彥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向又新 重慶市巫山中學校長
楊女士 學生家長
【本期話題】
對于學生在校內使用手機,武漢市解放中學日前動了“真格的”:一經發現,一律沒收;不服管理,勸其轉學。禁令一出,該校絕大多數學生家長表示支持。學生用手機,上課常常鈴聲大作,影響課堂秩序;編發短信,上“網絡菜園”收菜,影響聽課效果,甚至考試時用手機作弊,學校為此大傷腦筋。而校園“禁機”真能禁住嗎?這個老問題,真的就讓人無可奈何了嗎?
享受科技便利也應避免造成傷害
主持人:學生帶手機上學,源于一些家長在安全方面的考慮和需要,但也的確給學生的學習帶來負面影響。帶與不帶,幾乎成為家長和學校的“兩難選擇”。我們對此到底應該采取什么態度?
向又新:我認為校園“禁機”不可取。理由很簡單,在現代信息化時代,手機作為信息工具,其普及與人們的依賴程度已經不可取代。校園是社會的一部分,采用“禁”的辦法實屬無奈之舉,但這樣做不合情理。
冉乃彥:許多新科技產品往往具有“雙刃劍”的特點,關鍵在于我們的態度,那就是盡可能多地揚長避短,既充分享受新科技帶給我們的好處,又盡量避免它造成的傷害。學生在校內使用手機,我認為弊大于利:影響學習,助長攀比之風,電磁輻射會損傷青少年神經系統等,因此它應該被禁止。同時,學校應該做到統籌協調——如在學校安裝磁卡電話,滿足學生和家長聯系的合理需求。
楊女士:我認為孩子帶手機上學弊大于利。學校禁止學生帶手機,真是幫了家長,堅決支持!我女兒的手機是以“跟家長保持聯系”的名義買的,每月幾十元話費,作為家長,我卻沒接過她幾個電話,全用來和同學發短信了。晚上在家寫作業時,孩子的手機時不時“嘀”一聲,使她不能集中精神學習,導致成績一再下降。但只要一提出讓她上交手機,或者要求她平時不帶到學校,就會引發一場“家庭大戰”。手機成了青春逆反期孩子和家長的矛盾糾結點,真是令人煩惱。
學校有權以校規形式加強管理
主持人:學校作為教育機構,有沒有權力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禁令能否起到作用?
冉乃彥:我認為學校出于對學生健康與發展負責的考慮,完全有權力制定“禁止學生在校內使用手機”的校規,但是,應該根據各校生源、管理能力、地區狀況,作出不同的決定,千萬不能一刀切。這個問題在其他國家也處于探索階段,我們應當不斷汲取先進經驗,根據自身發展現狀,隨時調整學校的規定。
楊女士:作為校園管理的一項條例,學校應該是有權禁止學生帶手機的。至于是否能起作用,我覺得還是要家校合力做孩子的工作。比如我女兒所在學校雖然只是強調不主張帶手機,但有兩條舉措很有效:一是學生有事聯系家長,隨時可以去老師辦公室借用電話,班主任甚至還自己掏錢專門為學生備了一部小靈通;二是要求帶手機的學生,須請家長和校方簽約,承諾孩子在校上課時間不開機。
向又新:這雖然是一個老問題,但“禁機”也反映出目前我國校園管理制度上的缺失。我覺得應該采取引導和規范使用行為的方法,形成相關制度,嚴格管理。若出現違反行為,應當是糾正與疏導并用,而“死堵”是無效的,會增加師生、學生與學校之間的矛盾與對立,這些都不應在教育過程中出現。
最好的辦法是教會孩子自我管理
主持人:學校、家長應以怎樣的態度和方式來調整自身定位,探索與時俱進的管理思路?
冉乃彥:學校的任務是培養人,應看得廣一點、遠一點。首先,要把學生看作學校的主人,把學生如何面對社會的發展、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健康成長的問題交給他們自己去思考、討論。深圳有一所中學成立了“學生法院”,通過“原告”和“被告”雙方的爭辯,最后作出“判決”。他們就作出過不允許在校內使用手機的決定,并在全校實行,效果很好。其次,學生是未成熟主體,學校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各種正當權益,另一方面,嚴格的管理才有助于他們健康成長,要把二者統籌兼顧起來。
向又新:要做到標本兼治,相關部門應出臺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學生使用手機的規定,對學生在校期間如何文明使用手機進行相應引導,如什么時段使用、音量大小等;學校加強管理并制定相關措施,如上課期間進行信號屏蔽,對使用手機上癮的學生加強思想疏導;學校、家長應該多采取引導而不是禁止的方式。
楊女士:其實我也很理解孩子,對他們來說,手機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還是群體認同的一個道具,沒有手機,孩子可能會和同學之間少了很多共同語言。作為家長,我想還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多和他們溝通,盡可能達成共識再采取行動。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