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流行起了“貧二代”一詞,甚至還出現了關于貧二代的“18條標準”。9月3日,《東方早報》發表陳一舟先生的文章,作者稱要“抹去貧二代標簽,堅硬我們的翅膀”。在他看來,貧二代的“自我圈定”是“悲哀的”。
作者的文章很有自強的意味,讀來鼓舞人心。但是,有多少人在自我圈定為“貧二代”,“貧二代”有無成為一種身份意識,是否值得悲哀,這都是很可疑的。我想,這個根本不成其為概念的“貧二代”,也許是折射了一種財富心理,也許僅僅表達了一種戲謔的態度而已,但本質上不會是出于對爹娘的哀嘆,不會是對自己身份的抱怨,即便媒體反復以“拼爹游戲”的措辭加以提點。
據說,財富可以繼承,但貧窮無所謂繼承;財富可以循環,但貧窮無所謂循環。抱怨貧窮被“繼承”的人,大抵在作者要鼓舞、鞭笞的對象之列。但是,“貧二代”所折射的心理、所表達的態度,并不是以作者為起點,而是由“貧二代”為起點的。
這個社會曾經有很多白手起家、靠個人奮斗發跡的故事,但現在連這種故事也越來越少,大多只能當作回憶來看了。在一個民間財富尚處在原始積累的時代,這種故事會有很多,也許哪個商界巨賈曾經是個撿易拉罐的。但是,也正因為是原始積累時代,民間財富的拓殖跟隨改革的闖關同時進行,這個過程是創造規則的,也是試探空間巨大的。相反,如今這個時代,規則慢慢健全了,但這種健全又是以延續了既有的利益格局為前提,那么不但靠草莽時代的做派很難創造財富神話,且為個人奮斗所留存的空間未見能有多大。
財富需要拓殖,但利益格局不做調整,這種拓殖一旦走過了起步階段,就會形成自我繼承的局面。一個社會要維系個人奮斗的昂揚精神,要提倡自強精神,本來也需要對利益格局做出不斷的調整,確保起步、過程、結果的公平,從起步、過程中維系公平,從事后對公平性進行矯正,每個人才有足夠的奮斗空間,財富才不會在一個范圍內自行循環。
一個人的奮斗,如果每向前一步,都得付出更多的代價,那么他的奮斗前景、人生的可能性,將會在一個巨大的瓶頸中逐漸趨近于無。要自強不息也可以,但自強不息的人并不是滿身美德的人。個人奮斗,要追逐效率,也許會向規則的裂縫不斷鉆營。□ 肖 暢(武漢 編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