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校采取五花八門的措施保證高就業率早已不是新聞。學生往往“被要求就業”,即學校要求沒就業的畢業生自己隨便找個章蓋在協議書上證明自己就業。近日《南方都市報》報道,“被要求就業”已經升級為“被就業”,應屆畢業生們紛紛講述自己“被就業”的經歷———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已經“ 就業”了,就業協議書上赫然是→個從沒聽說過的公司名稱和該公司的公章。
媒體報道的“被就業”案例,發生在西安某高校中。提供信息的“醬里合醬”同學為了安全起見,要求不涉及個人信息和學校的名字———→方面他擔心卷入是非,另→方面他也明言“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僅僅曝光→個高校,有失公允”。于是盡管“被就業”成了網絡關注度極高的話題,卻依然像個沒名沒分的孩子,無人認領。學校避而不談,教育部門則裝作不知道。
這種有質疑無回應的情況,說明潛規則即使浮了上來,也多半受到各種牽絆無人深究。所以我們知道高校就業率有造假,但卻不知道到底有多假,真相難以厘清,謊言也就愈堪牢固。就好像平均工資統計→樣,數字年年上漲,荷包依然干癟,人們除了越來越冷談地抱怨,大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管它真假,概不相干。
然而這種數據,真假輕重,往往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它們都是要拿來給領導做決策參考的。教育部前幾天說,截至7月1日統計,今年“已落實去向”的高校畢業生比去年同期增加44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68%。這里面要有→成是“被就業”的,會影響多少人?如果就業數據偏高,面子上固然好看點,但造成了就業形勢樂觀的假象,且不談公信力的流失,又會不會影響到各項就業扶助政策的落實情況呢?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如果調查的不靠譜就發言,恐怕比沒調查更令人擔憂。
雖然數據作假、虛報繁榮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點,但若要被統計的人站出來為自己澄清,也實為強人所難。誰沒“被代表”、“被統計”過呢?無非“被要求就業”是要你參與作假,“被就業”是瞞著你作假,你要選哪樣?你選哪樣都是認同了作假。魯迅先生早已總結:“只好瞞和騙”,盡管不情愿,但要打破還真難。 林坤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