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轉型期中國面臨的諸多矛盾,需要加強信訪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但這項工作不能簡單地以“解決就業”為誘惑,讓大學來承擔,這些遠遠不是一個大學開設一個專業就能解決的。
沈陽大學在法學專業里設了個“信訪方向”,被輿論理解為“增設信訪專業”之后,連日來引發輿論熱議。有媒體深入調查發現,在沈陽大學開設法學專業(信訪方向)的動議者是沈陽市委書記曾維,而學校增設“信訪方向”還和沈陽信訪工作體制改革有關。(6月8日《新京報》)
這幾年,大學鉚足了勁按“社會需求”開設專業,這種過渡的功利取向雖飽受詬病,卻也很難阻擋。現在,這種“按需開設專業”竟然降臨到了“敏感”的信訪身上,更是讓人感到憂慮———不錯,信訪需要專業化,也需要專業化教育,但信訪的專業化與大學開設一個信訪專業,似乎相去甚遠,甚至有點背道而馳。這也是目前在大學“改革探索”方面最值得憂慮的地方。
首先,信訪是個良心活,而不是個技術活,強調信訪的技術化,很可能會導致信訪工作的變異。不同于以往的接接電話,轉轉信函,現在的信訪已經從“轉信”提升到“辦信”的層面。都說信訪制度能充當“社會安全閥”的功能,能化解社會矛盾,這種功能的扮演,是建立在充分尊重民眾訴求、及時糾正損害民眾利益行為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要在“解決問題”上下工夫。過分強調“技術”,開設信訪實務的“理論課程”,眼里盯著以怎樣“高明”的手段截訪、壓訪,所謂“降低本地進京上訪率”,結果很可能南轅北轍,背離信訪的最初含義,讓大量的問題不斷堆積。
其次,當前部分地區信訪問題嚴重,根源在于有很多積壓了多年的老問題,常常波及非常多的利益糾葛,也會涉及許多管理部門。要做好信訪工作,就需要對行政體系有清楚的認識,對社會生活有深刻的積淀,能聽得懂民間疾苦。這種綜合能力不是對剛剛入學的十八九歲的大學生們就能講清楚的。筆者以為,專業化的信訪教育,應該是加強對在崗從業人群的職業性培訓。
同時,信訪專業化,還應該強調在法治時代里找準定位。中國的信訪工作有自己的特殊性,產生于特殊的歷史背景,但在一個更加強調法治的時代里,必須擺清楚自己的位置,有所為有所不為。需要清楚認識到,信訪的“專業化”更大程度上需要在信訪隊伍建設上下工夫,而法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雖因大學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大致與中國法治社會的建設相匹配,二者盡管在法治層面有接近之處,在操作層面差距仍然不小。因此,當沈陽大學在市委書記“動議”之后,決定“將集最優質的師資和教學資源,全力辦好信訪專業”,是否對于如何保持法律的專業精神有清楚的認知呢?
不能否認,基于轉型期中國面臨的諸多矛盾,需要加強信訪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但這項工作不能簡單地以“解決就業”為誘惑,讓大學來承擔,這些遠遠不是一個大學開設一個專業就能解決的。而過于急功近利,實際上是把大學作為政府培訓職能機構來用,這本身便是最大的“不專業”。
□畢詩成(編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