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屆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暨第五屆科研績效評價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召開。此次會議由南京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國家創新基地主辦,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承辦,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及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中心、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情報方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科學前沿分析中心、《科學學與科技管理》雜志社協辦。來自教育部、臺灣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學術機構的學者、主編、評價專家和美國 ISI中國區代表及國際文獻、科學計量學會長魯索教授的代表共7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圍繞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理論與方法、人文社會科學創新力評價、同行評價與引文評價、期刊評價與論文、著作質量評價與績效評價、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等國際性難點、熱點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廣泛交流。此次會議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兩大領域的評價專家和學者的首次聚會,也是學術鏈中的學者、編者、文摘、索引編制者、圖書情報管理者、科研管理者首次針對學術評價的主題進行交流。通過研討,與會者對以下問題達成了一定共識。
學術評價是需要和可行的
與會者認為,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或是人文學科,不管承認與否,評價都是客觀存在的,在研究的各個環節,諸如試驗、閱讀、寫作、引用、闡釋、論證等過程中都包含著“評價”。不是要不要評價的問題,而是由誰評價,有何評價目的,以什么標準評價,評價的條件是否已具備的問題。在解決了評價是需要和可行的這個大前提后,我們就可以不再爭論人文學科是否能評價的問題,而是集中精力來解決怎樣評價等實質性問題。
同行評價與引文評價是可以互補且可以相互制約的
與會者認為,盡管在評價制度不完善、“同行”自律不嚴等情況下,同行評價也會引發一些“流弊”,但從總體看,同行評價仍不失為學術評價的最主要的方法,尤其是對研究的質量進行高端、精細的評價時更是如此。因為只有具有專門的知識,才能評價本專業研究的得失。學術造詣越高,越能看清研究的高下。為了使同行如實表達出來,就需要設計好評價制度,包括評價的公開性、透明性和可檢驗性。而引文評價,并不是如通常所認為的只是定量評價法、間接評價法,或是“客觀”的,是與同行評價對立的方法,它首先是一種同行評價,是作者的“主觀”判斷。引文是能夠讀懂被引文獻的本領域同行或相關領域同行對其研究是否“有用”或“有幫助”的判斷。引文數據既是定性的,又是定量的,準確地說,它先是定性的,爾后才是定量的。引文評價是沒有經過事先聘請的許多大眾同行的評價,是任何人所不能控制的,正是由于這個特點,引文評價可以與事先聘請的精英同行專家的精細評價相互印證、相互制約和校正。但也應清醒看到,引文是科學對話的一種方法,是作者認為對自己的研究“有用”的資料,并不是專門對研究質量的評價,有的引文可以測量學術質量,有的則不行。因此在進行學術評價時,要根據各學科不同的引文行為來具體對待,要區分正面引用、負面引用和引文深度。要根據不同的評價對象和目的,適當利用引文數據,夸大或縮小其評價功能都不可取。在沒有更好的評價方法出來之前,引文評價法是最不壞的方法。
期刊評價不等于論文評價
期刊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學者、讀者、期刊編者、圖書情報專家和科研管理專家。期刊評價主要是指期刊的質量評價。目前利用引文數據(引文次數、影響因子、H指數等)、被摘、被轉載、被下載率等對期刊的評價,僅是從幾個方面對期刊影響力的評價。盡管影響力與“質量”、“價值”有很強的正相關性,但它并不是期刊“質量”的直接評價。期刊質量評價是指對期刊的整體品質、內容與形式優劣的判斷,需要學者、讀者、期刊編者、圖書情報人員、科研管理者等共同參與。在參考引文等各種數據后,要對期刊進行直接的審讀和評價。這是一項頗費時費力的工作,必須下功夫認真組織進行,切忌急功近利,倉促評價。但不論有多大困難,目前也要積極準備條件開展這項工作。要對不同類型期刊的質量制定評價標準和指標,首先要確定一組期刊是否具有可比性,爾后再選好評價者和合適的評價方法,要給評價者充足的評價時間和評價條件。在真正的期刊質量評價完成之前,不要用其他較為粗略的期刊評價來替代期刊精細的評價。即使期刊質量評價完成后,期刊評價也不能代替該刊所刊載論文的評價,已正式發表過的論文是否有“高質量”,還必須由同行對論文的內容和實質性貢獻及與相關論文相比較后才能得出結論,絕不能用其他簡略的評價完全替代精細的評價,更不能將簡略的評價結果與職稱評價、獎金、學術資源的分配等直接掛鉤。
學術質量的評價主要是指對評價對象的實質內容進行精細的評價,其核心是對“創新能力”的評價
學術質量的評價最終依賴于時間和實踐/社會的評價和檢驗。在有限時間和實踐中所得出的評價結果具有相對性,絕不能將其絕對化,但也不能因其相對性而否認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目前關于創新力的評價指標大多為“定性”,主要通過同行專家的審讀來直接測度。比如對文科論文的“創新能力”的評價,目前主要是通過同行專家對選題、綜述、研究方法、觀點(思想)、資料、論證、結論等方面有無、有多少 “新意”來判斷。目前較好的“引文索引數據庫”、“文摘數據庫”只能夠具有部分的“查新”功能,遠不能代替同行專家的直接判斷。與會者認為,如何將同行專家的共識評價集中起來建立數據庫(將定性評價轉變為定量評價),如何共享不同階段同行專家評價的成果,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增加評價的公開性、透明性,如何優化現存的“引文索引數據庫”以提高同行專家評價的準確性和評價效率,是當前評價研究的關鍵課題。
評價研究的共識成果應立即轉變成有關政策和措施,改進現行的學術評價辦法,朝著健全良好的學術秩序和寬松的學術環境的正確方向邁出堅實的一步
與會者認為,學術評價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健全良好的學術秩序和營造寬松的學術環境,以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繁榮發展學術研究。經過認真的研討形成的共識成果應能致用。例如,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有:為了有力地遏制目前以數量評價代替質量評價的不良傾向,要淡化成果數量的要求,以利于形成寬松、從容、可以讓學者心無旁騖的學術環境,為出精品提供充足的閱讀、思考、交流、寫作、評價 (評價也算工作量,改變目前學者只顧自己寫,不管或不愿評價他人成果的傾向)的時間和空間,先鼓勵“少而精”,爾后再鼓勵“好而多”;為了徹底遏制以行政權力干涉學術權力、以人情關系影響評價活動等問題,除了采取從制度層面厘清行政與學術權力的界限外,還可以根據不同的評價對象和評價目的,將精審同行專家的評價與廣大同行的評價、社會評價等結合起來;取消“以刊評文”等只重形式不重研究成果質量就直接與獎金、資源密切掛鉤的規定。(葉繼元)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