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回蕩激昂之聲:四川雄起
5月19日下午,天安門廣場上聚集了數萬名參與哀悼活動的群眾,在默哀完畢后,此起彼伏的“中國萬歲”、“中國加油”的聲音響徹云霄。幾名四川籍在京大學生用四川話激昂高呼“四川雄起”,在場的四川人奮起響應,很快,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都受到強烈的震動,一起吶喊起來,一聲聲感人肺腑的吶喊聲在天地間回蕩,一雙雙舉著國旗的手臂在廣場上有力的揮舞,廣場漾起了一片血色的愛國暖潮。
相信這一幕感動了現場的所有人。而四川籍大學生們在這次災難中所體現出的團結奮進,所迸發出的對家鄉和祖國的摯烈的赤子之情,不僅僅只體現在這樣的吶喊中。震耳欲聾的呼喊之下,是他們最樸實最沉靜的堅韌和頑強。
恐慌中,他們互相鼓勵
“感謝朋友,在我最無助的時候陪伴我,讓我不孤單。”
在采訪中,幾乎所有四川籍大學生在得知家鄉發生地震后的第一反應都是給家里打電話。12日下午,來自四川綿陽、就讀于北京服裝學院的05級學生伍惠得知四川大地震后,馬上給家里打電話,可線路一直不通。“聽著電話那頭緊促的‘滴滴’聲,我緊張得快沒法呼吸了。最后電話終于通了,家人告訴我他們很安全,我才放下心。”
家在四川威遠、就讀于湖南大學的05級學生聶燕,當天得知家人平安的消息后立刻上網,和高中同學在QQ群里一起討論家鄉的災情,互相慰問,彼此鼓勵。“四川現在還是余震不斷,很多成都的朋友每天都生活在危險中,我們就不斷利用QQ和短信來鼓勵他們。誰了解到最新的信息都會及時在群里發布。”
清華大學07級的學生肖思韻家住都江堰市,地震中她家的房子受到嚴重損害。知道她的情況后,她在北京的高中同學都給她寫了信,“每一封都很真摯、很感動”;她的博客上每天都有幾十條的留言,無法一一回復,她只好寫了一封感謝信:“感謝我遠在成都的朋友替我關心我的父母;感謝班上的朋友和同學,在我最無助的時候陪伴我,讓我不孤單。”
伍惠的老鄉耶美(化名)就讀于北京理工大學。前幾天,耶美的母親在余震中不幸遇難,傷心悲痛中,伍惠和其他朋友一直陪在她身邊。19日14時28分,這對在苦難中互相依靠的朋友,并肩站在北京理工大學的操場上,為家鄉逝去的親人深深默哀、祈禱。伍惠還告訴我們,在北京服裝學院就讀的四川人并不多,也從來沒有見過面,但是在這次災難后,她認識了其他幾名家鄉的同學,他們互相鼓勵,共同參與抗災活動,成了親密的朋友。
身在外地,他們情系家鄉
“天地不仁,人間有愛,家鄉的人民,別哭。”
“天地不仁,人間有愛,家鄉的人民,別哭。”這是聶燕現在的QQ簽名。從家鄉發生地震以來,身邊組織的抗災活動,聶燕只要知道了消息,就一定積極參加。“我總是覺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太少了,恨不得多做一些,更恨不得要直接沖到第一線去,幫助家鄉受難的人們。”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王晶家在成都,在高中班級的群里,她聽到了災難中高中老師的一些故事,深受感動。災難發生時,電梯里的女老師拼命擋住就要關上的電梯門讓同學們先出去,自己卻被關在電梯里,同學們再一起奮力撬開門把老師救了出來;曾經在他們看來嚴厲啰嗦的教導處主任,從家屬樓里背出了孤身在家的老太太……還有各地傳來的老師為了拯救學生犧牲的故事,讓老師的形象在一瞬間變得那樣高大,她和高中同學制作電子簽名發給母校,表達對高中老師和母校的深情祝福。
肖思韻在地震發生后,一直心有余悸。她生活了19年的故鄉,那個她為之驕傲的地方——都江堰市毀了,故鄉的人們、曾經熟悉的街道、建筑都面目全非,每次跟爸爸通電話,只會聽到比自己的想象更加嚴重的情況。剛開始她一直堅持要回去。“我知道我回去不能幫上多大的忙,只會增加負擔,但是我就是想回去,和我的父母、故鄉一起面對。”但在父親和朋友的勸阻之下,肖思韻最終決定留在學校,她成了溝通災區人民和外界的橋梁。
面對災難,他們自強不息
“我的家鄉永遠不會忘記你們。”
家鄉的信息現在還很閉塞,看不到報紙和電視,父母打電話過來的時間很短,肖思韻總是爭取時間把各地的災情和大家眾志成城援助災區的情況告訴他們,“媽媽總是說,因為有了你們的幫助,他們更加堅強,也更加有信心。”說到這,她忍不住有些哽咽。父母告訴她的最新情況和對外界的感謝,她也會盡快地告訴關心四川的同學和朋友。
5月16日晚,肖思韻所在的院里舉辦了一個祈福晚會,她站在臺上告訴大家,四川人民很堅強,他們并沒有失去重建家園的信心。她在成都的小姨把家里唯一的一頂帳篷捐給了汶川,自己一家人擠在一輛小車內;她的爸爸說“我會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她的媽媽作為志愿者往返于郫縣和都江堰運送救災物資。她說“都江堰50萬人無家可歸,但是我們一定會建成一個更加美好的都江堰,那里的每一磚每一瓦都屬于全國人民。”她在校內網上的感謝信中這樣寫道:“感謝爸爸媽媽教會我什么叫責任與大愛;感謝那么多素不相識的兄弟姐妹,我的家鄉永遠不會忘記你們。”(實習生 楊藝蓓 藺桃)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