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被毀、家人離別,“5·12”汶川地震帶走了數萬人的生命,一些幸存者從此變得沉默不語、恐慌擔憂、不愿回家,多重危機深埋在心中。在北川中學,心理專家不懈努力著,通過心理干預,幫助幸存者排遣壓力、重樹信心。
學生 敲打手背深呼吸
“心理有恐慌、壓力等情緒,一定要發泄出來!”昨日上午,由教育部組成的心理援助專家組來到北川中學設置在長虹培訓中心的復課地點,開始對北川中學的幸存師生進行心理輔導。專家組4名成員都是來自北京師范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現在大家有什么心里話,可以給我講一講。”來自北師大的心理專家林丹華語氣和藹地示意大家。在她眼前,坐著100多名經歷了劫難的孩子。
高三·二班和補習班的孩子們組成一組,坐在一塊草坪上。高萬明一直視房子,就會覺得一切在搖晃。代飛龍上課時,左手總是不自覺地抓住凳子,做好隨時往外沖的準備。幾乎所有的孩子,進入大樓前,都會四處看看逃生口。“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大家不要為此擔心。”林丹華表示,不必為這種事情顧慮重重,影響學習生活。她說了很多話來鼓勵大家。讓高萬明印象最深刻的是:“至少大家還活著,活著就有希望,大家一定要有信念!”
30分鐘的輔導后,不少同學覺得,心里踏實了一些。林老師還教了一些放松心情的方法:敲打手背,深呼吸。現場,許多孩子都跟著做了起來。
老師 去野外痛哭一場
在一些老師拒絕接受輔導后,高三老師宋波和其他幾個老師開始面對心理專家。“我戒了十年,現在又抽起來了。”宋老師掏出一支煙,點燃,吸上一口。煙霧背后,他的面龐顯得憔悴不堪。
這個老師在地震中,失去了14歲的兒子和妻子。至今,尸骨未尋。房子倒塌時,他從一個縫隙里爬了出來。有個孩子抓住他的手:老師,救救我……這些記憶,折磨著他不敢去想那些場景,晚上會做噩夢,對樓房有恐懼感。
一位北京大學的心理專家聽完宋老師的訴說,輕言細語地說,痛苦不是錯,傷感不是錯,但要注意發泄,不然會憋出毛病;不要一味地沉浸在悲痛中,而應該想著怎么去悼念亡靈,積極地生活。“去野外,找個沒人的地方,好好哭一場吧!”心理專家最后說。
和心理專家交流完后,宋波說心情確實要好一些。他還留下了對方的電話,有什么心理癥結,還得去找她開“藥方”。
專家 建立心理輔導機制
“這是一個迫切需要心理干預,并且定期去做心理輔導的人群!”心理專家林丹華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專家組由教育部牽頭組成。此前已在綿陽的九洲體育館內,帶著一批志愿者,對每個帳篷的孩子進行了心理輔導。想到北川中學的高三已經復課,一早便趕過去。“這個群體心理壓力更大,除了地震傷害,還要備戰高考。”
經過接觸,專家們發現,這批具有代表性的孩子存在3種心理壓力:高考能否成功、是否還有余震、親人們有無下落。表現為浮躁,注意力不集中。盡管教了孩子們一些排遣壓力、恐懼的做法,但這顯然不夠,他們需要進行長期和定期的心理輔導,“有的可能一兩個月就度過了。失去親人的,可能需要一兩年甚至更長!”
據了解,專家組還將繼續對地震受災的學生們進行心理輔導,并集納分析各種情況,向教育部提供對策,試圖為他們建立一個心理輔導的長期機制。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