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那些文物回歸方式太緩慢了。
陳:對,現在最現實最迫切的就是摸清家底,搞好研究,進行文化交流。把家底搞清楚,對于研究并展示圓明園,給公眾一個完整的信息是最重要的。在這個階段當然我們也希望一些有識之士,善意的持有人,用捐贈或別的方式讓文物回來,我們的門永遠敞開著。
記:管理處成立于1976年,有沒有統計,到現在回歸文物有多少?
陳:零零星星上百件吧。我們這個活動發布后,一些學者、機構比較贊成,這是特定歷史時期的做法。
海外尋寶
第一站在美國
記:第一站為什么選擇美國?
陳:我們原來一直認為文物都在英國和法國,后來通過各種出版物、信息,我們知道在美國東海岸,波士頓、紐約、華盛頓這三個城市的幾個機構有一些圓明園的老照片、部分文物,所以就先去美國。
記:成員有哪些呢?
陳:清華大學的郭黛姮教授,他在美國做了一些前期工作。我們自己有一位掛職的主任助理,北大考古系的博士,當組長。還有劉陽,這么多年找了很多資料,對老照片這塊有很多研究,等等。去美國重要的就是找到老照片和人做研究。去英國、法國可能就不一樣,重點是文物專家,利于文物鑒定。
記:對方會揣測你們是不是別有用心吧?
陳:肯定有誤會,2009年12月17日《紐約時報》一篇名為《中國尋寶團美國搜尋文物記》報道,讓人覺得尋寶小組的人此行就是帶著追討文物的目的,讓尋寶團頗為尷尬。但我們把意思說清楚后,人家還是很配合,很熱情,有的還主動幫忙去別的地方。總的來講,這次美國之行超額完成既定任務,原來摸到的那些資料全部找到,在此基礎上又找到了很多新東西,比如說檔案資料《大木作》。第二就是和國外的研究機構建立了聯系,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把家底摸清楚能更好地研究,可以借鑒故宮和“臺北故宮”的做法,做一些專題展。
借后發優勢
開發文化價值
記:這些展覽展示要實現的話都要建立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
陳:對。我們這么多年不像故宮或敦煌一樣,研究方面還做得不夠!拔母铩逼陂g,圓明園里有很多居民,我們管理機構的作用是想辦法把這些人遷出去,把圓明園圈起來,管起來,F在進入第二階段,真正實現2000年規劃,實現研究和交流功能,愛國主義教育和公園游憩功能。
記:第二階段要做的工作還非常多,可發展空間非常大。
陳:對,從圓明園發展過程而言,確實也到了這個歷史階段。從1707年建園至今303年,可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是1707年到1860年153年,皇家園林,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5位皇帝在這里辦公。1860年到1976年成立管理處,116年,圓明園遺址階段,經歷了四次大的劫難。第三階段是從1976年11月17日成立圓明園管理處,到現在34年,從一個完全廢了的雞鳴狗跳的園子整理出來,各級黨委政府,各級專家都做了很大的努力。
記:在這樣的基礎上要迅速把圓明園文化價值開發出來一定很難。
陳:很難,比故宮難度大得多。但我覺得我們的后發優勢完全可以更快進入到科學研究的軌道上來。
記:后發優勢指什么呢?
陳:借助媒體力量。別的研究機構很難引起媒體這么關注。現在對絕大多數游客來講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5280畝的園子,沒什么可看的,怎么發揮教育功能。第二是遺址,殘垣斷壁有點意思,但這也只占了園子的百分之二。
記:復原是一個辦法嗎?
陳:遺址的保護和展示是國際性的難題,其中復建是一種方式,還有就是保留現狀。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用更多的研究成果,更豐富的展示手段,讓廣大游客,特別是青少年看懂,包括通過數字手段來復建。
記:有部電影《圓明園》非常好。
陳:對,所以我們一直在尋找好的方式來表現圓明園,比如剛才說的在網上重建圓明園,至少枯燥的東西能變得比較生動,讓我們在探索遺址保護展示方面更科學。要是按老方法,一上來就復建,萬一出錯怎么辦?在電腦里可以反復修改,比如碧瀾橋,用電腦三維掃描技術,通過不同辦法來組合,最后找到最好的辦法來組合。還有就是通過這些方式,受眾面要大得多。
記:圓明園在產業化發展方面有沒有什么考慮?
陳:我們想創新一些辦法,比如和北大考古研究學院、人大金石所、清華的建筑學院等強強聯合,共同研究,另外就一些課題招標,在校博士碩士可以投標,我給你補助?傊欢ㄒ_門辦研究,不是閉門造車。
記:產業的前景一定很好。
陳:應該是。比方說,歷史上這一天乾隆吃什么,就可以開發菜品。當然這是簡單的例子。包括動漫產業,影視產業,比如拍圓明園的電影,動漫。這些都基于我們的研究。
記:今年10月18日圓明園被劫150年紀念你們將有什么樣的目標?
陳:建立一個完整的數據庫,社會共享。想辦法做一些專題展,巡展。
記:你覺得在當代一個什么樣的圓明園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陳:第一是有很好的遺址保護和展示手段,讓人看懂,過目不忘。第二是研究水平能夠達到國際一流,辦圓明園學,像敦煌,通過研究來擴大影響,通過研究來促進產業發展。第三,做成國家5A級風景區,國家遺址公園。第四看到圓明園的各種展覽,各種文化產業的開發方式,動漫、電影、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各個方面是立體的綜合的。
本報記者 孟蔚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