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崩裂、海嘯洶涌……好萊塢電影《2012》呈現的末日地球讓人不寒而栗。為什么災難題材科幻片總能抓住我們的眼球?因為它講的是人類對未來的恐懼。為什么中國能成為《2012》除美國本土以外全球最熱賣的市場?因為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對環境與發展之間關系的認識越來越清晰。
你可能不知道《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但你一定聽說過哥本哈根會議和《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會議的全稱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 《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12月7日至18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確定出席,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將赴約,目前為止,已有超過60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表示會出席此次氣候峰會,這意味著出現在哥本哈根的國家政要人數會超過聯合國大會。
2℃的憂慮
一名男子身披黑色斗篷,用方言朗誦詩歌,身后,一群人抬著棺材,在城市里行進,這是11月14日部分居民為威尼斯舉行的“城市葬禮”。水城威尼斯近年來正面臨著居民大幅減少,以致消亡的威脅。
“威尼斯之憂”離我們并不遙遠。聯合國下屬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研究認為,如果仍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再上升2℃,有的城市有被海水淹沒的危險。
據估算,未來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8—13厘米,到2050年,上海海平面將較1990年上升70厘米。70厘米大約只是一把羽毛球拍的長度,但國家海洋局的研究說,當海平面從歷史最高潮位分別上升30厘米、65厘米和100厘米時,長三角2030年的經濟損失分別為96億、2372億和15995億元人民幣。
2.0ppm的威脅
世界氣象組織11月23日發表的《2008年溫室氣體公報》說,2008年大氣中可長期留存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創下工業革命以來的新紀錄。其中,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為385.2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與2007年相比增加了2.0ppm,且呈持續增長之勢。
從人手一只環保購物袋到無車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減少碳排放的意義。但你可能不知道,吃一塊牛排就可以抵消之前你做的減排努力。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斯特恩告訴我們,牛、豬、羊等動物放屁產生的甲烷氣體是地球溫室氣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有數據表明,在導致氣候變暖的各種溫室氣體中,甲烷的威力超過二氧化碳23倍。斯特恩認為,全球變暖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危機堪比世界大戰以及20世紀上半葉曾經出現過的經濟大蕭條,全球GDP的1/5都有可能因此灰飛煙滅。
晚一年多花5000億美元
2012年,瑪雅人預言中的世界末日或許不會來到,但這一年,《京都議定書》將完成它的歷史使命。誰來接替?目前各方對在哥本哈根會議上達成下一個協議并不樂觀。上海世博會環境顧問、同濟大學教授諸大建認為,一個有法律約束力的2020年中期目標或許并不能達成,但會議可能形成一個類似共同政治協議的框架,在這基礎之上,全球再花1—2年的時間把目標細化。
諸大建分析,目前全球在低碳經濟領域走在最前面的是歐盟,由于經濟的低迷,歐盟在全球經濟格局中日益被邊緣化,而在清潔能源、環保節能、綠色制度設計等方面歐盟有其優勢,因此,歐盟力推“低碳經濟”也是出于對自身戰略選擇的考慮,它們希望借此重新回到世界舞臺的中心。
“2012”步步逼近,“碳行動”必須盡快拿出方案。國際能源機構在《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指出,遏制災難性氣候變暖的行動每拖延一年,為此付出的花費就會增加5000億美元。報告說,如果現行能源政策不改變,未來20年世界主要能源需求量年均增長會達到1.5%,對石油的需求將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從2008年的每天8500萬桶增加到2030年的每天1億500萬桶。照此消耗,全球平均氣溫會在20年內上升6℃。
諾亞方舟的船票
電影中,10億歐元可以換來一張登上方舟的船票。而在淘寶網上,標價從1元到上億元的船票掛出“緊張預定”的牌子,這雖然是網友們的一種惡搞,但氣候變化對人們生活的改變已經體現在每一個細胞里。
素食主義者會告訴你,如果你不吃肉食,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1.5噸;開混合動力車普銳斯的好萊塢明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乘坐商業航班而不是私人飛機;17歲的美國少女明星麥莉·賽勒斯哼唱著“醒醒吧,美國,這是我們的家園,讓我們愛護它……”
人們從被動走向主動。少用一度電可以減排1千克二氧化碳,少用10雙一次性筷子可以減排0.2千克,少開一天車可以減排8.17千克……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網站上,很多網民參與了“我為哥本哈根減斤碳”的活動,承諾在會議召開前一周減少1千克的碳排放。
“低碳經濟不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與提高生活質量并沒有沖突,”諸大建認為,不能片面地認為開車就是不環保,開車族可以選擇坐地鐵上班。我們要低碳經濟,也要更好的生活,新技術會改寫減排與發展的矛盾。
對《2012》的預言和災難,對于售價不菲的方舟船票,我們或許只是付之一笑,但面對一客牛排,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不呢?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