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七夕”,是牛郎織女長期分居短暫同居……哦,不對,是短暫相逢的日子。這對相隔N光年的夫妻代表了農業社會的愛情價值觀:男人要勤勞,是不是大款不重要,女人要賢慧,即使是天上的白領也不能嫌棄農村戶口,兩情若是久長時,長期分居也不鬧離婚。這么瓷實的愛情體現了傳統美德,七夕成為中國的情人節也就理所當然了。
不知昨天花店玫瑰賣了多少,也不知酒店的情侶套房銷售如何。有記者滿懷期待地跑到婚姻登記處,發現在這一天登記結婚的男女并不如預想的多,那我們就抬頭仰望一下星空吧——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有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普通的人一輩子也要有仰望星空的時候——空氣污染指數雖然降低了,但是喧囂的城市紅塵萬丈,我們看不到牛郎星,也看不到織女星。我們只能到網上搜一下,但是牛郎和織女到底距離有多少光年,居然有N個答案。我們生活在除了股指什么都不明確、除了數錢什么都含含糊糊的時代。我們生活中所有浪漫的事都和商家的炒作有關、和消費有關。我們辛辛苦苦地賺錢,然后渾渾噩噩地消費玫瑰、消費巧克力、消費燭光晚餐、消費東南亞或歐洲游……工業社會不需要節日,需要的只是消費。
七夕抑或乞巧節過不過,怎么過都不重要,中國的情人節能不能抗得過洋人的情人節也不重要。過節,特別是過傳統節日,是有許多既定的程式的,是需要我們人人動手的。問題是我們很多人缺乏快樂的心態,已經不會興致勃勃地、一絲不茍地履行這些程式。不能親自參與,沒有親手去做,很多傳統節日也就索然無味了。年糕不自己做,月餅不自己打,一切都到超市刷卡解決,春聯也不會自己寫,刷卡的時候旁邊有銀行贈送的印刷得很精美的春聯,至于會不會和對門“撞聯”已經不重要了。七夕乞巧節,女孩們大概也不會在月光下比賽穿針引錢,她們并不乞求有一雙巧手,知道哪家美甲店有打折就行了。
我們貌似有很多節日,自產的,進口的,如果把聯合國隔三差五定的“某某日”算上,我們幾乎可以天天過節。但是,不管是什么節,只要電視臺沒有對應的大型文藝晚會,沒有商家在街頭鼓噪,我們沒有“被過節”,很多節我們連想都不會想到。
現代社會信息爆炸,節日也在爆炸,我們被爆炸后的灰燼所覆蓋。從正面看,我們的文化更多元,我們的選擇更豐富,我們甚至可以集體無意識地湊趣——記者在七夕節沒有找到新婚登記的高潮,卻發現2009年9月9日,僅廣州就有數千對情侶計劃在這一天登記結婚——從另一個方面看,我們已經不會過節甚至不需要節日了。
隨便找個日子找個由頭樂一下,這也許是我們正常的生活方式。 □銳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