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過去了,中國文學始終未能走向世界
而且很不幸,“中國禁書”往往成為西方出版商的唯一賣點
白賓(Ben Blanchard)4月23日為路透社撰寫專稿,評述五四運動90年來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努力。
文章說,1919年的文學革命之后,中國作家始終未能產生全球性的重要影響。盡管在漢語世界里,也出現過魯迅這樣的著名作家,他像喬治·奧威爾一樣,通過尖銳的社會批判,以圖改變腐敗、落后、被列強掌控的中國。然而直至今日,魯迅等人的作品在海外仍然鮮有讀者。
現代中國文學目前在海外的影響,至多局限于一個小生境,只是偶有亮點,比如莫言的《紅高粱》,該書被導演張藝謀改編成了電影。
中國人提起諾貝爾文學獎就心痛:至今尚無一位中國籍作家贏得此獎。2000年獲獎的高行健出生在中國,但獲獎時已是法國公民。
跨國出版商企鵝中國公司總經理喬·拉斯比(Jo Lusby)承認,對介紹當代中國作家到西方一事感到灰心喪氣:“中國作家是在為中國讀者寫作,寫的也是中國。有些書我也想帶出中國,可我認為,對西方讀者來說,需要太多的背景知識,才能像中國讀者讀它們時一樣感到享受。”
拉斯比說,另一個問題是缺乏翻譯。
作家馮驥才也認為,與五四后許多人從事西方文學中譯相比,“幾乎沒有西方人翻譯中國作品。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學是重要的,但未能如此的過錯不在中國人身上。”一頭怒發的馮對路透社說,“不能是中國人來為西方人譯書,得西方人自己來譯。”
文章指出,西方讀者往往對那些被貼上“禁書”標簽的中國文學作品更感興趣。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建功說:“西方人對被禁的中國圖書感興趣,哪怕這些書根本不是好的文學作品。他們只是感到好奇。所以中國作家有時寫作只是為了制造轟動,然后讓書被禁,以此吸引外國人。”
拉斯比女士說,能多講些英語的中國作家十分稀見,往往很難安排他們到海外旅行促銷,出版商不得不尋找其他方式吸引讀者。“通常,‘中國禁書’是出版商能夠使用的唯一賣點。”她說。
有些作家則擔心,西方過度地炒作“禁書”概念,反過來也會令一些中國作家在寫作時更加畏首畏尾,不知道該寫什么,不該寫什么,因此銷蝕了立意構建有創意的現代作品的努力,并直接傷害到中國文學。
本報記者康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