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字的流變演化并不是毫無章法、或者可以任意為之的,而是有其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這種客觀規(guī)律,就是她的流變演化必須與人們生產(chǎn)生活實踐的變化相適應,必須與整個民族文化中其他組成部分的變化相調(diào)適。這一客觀規(guī)律要求我們,任何時候都要把握好傳承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平衡。
這真是一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風云際會、激流碰撞的時代:一份主張用10年時間廢止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的政協(xié)提案,迅速引起各方熱議,許多人觀點不一。筆者無意在此評判每一種主張的是非曲直,只是想說,漢語言文字的流變和演化有其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我們要尊重這種規(guī)律。
毫無疑問,漢字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從漢字的源頭算起,在漫長的5000多年時光里,曾先后出現(xiàn)過甲骨文、鐘鼎文、篆體、隸書、楷書等等漢字,并且?guī)缀踉诿恳粋時代都存在繁簡字體同時并存、對立轉化的現(xiàn)象。所以可以說,漢字就像河流一樣,處于從不間斷的流變和演化之中。而幾千年流變演化的結果,就是漢字的形體發(fā)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今天的普通人閱讀篆體已經(jīng)困難,更別說鐘鼎文和甲骨文了。而相對于漢字而言,漢語的流變和演化則更加急劇而巨大。
但是漢語言文字的流變演化并不是毫無章法、或者可以任意為之的,而是有其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這種客觀規(guī)律,就是她的流變演化必須與人們生產(chǎn)生活實踐的變化相適應,必須與整個民族文化中其他組成部分的變化相調(diào)適。這一客觀規(guī)律要求我們,任何時候都要把握好傳承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平衡,既不應以強制力量去禁錮她的流變演化,也不應該想當然地運用強制力量進行揠苗助長式的改造和創(chuàng)新。
就傳承的一面而言,漢語言文字具有悠久而光輝的歷史,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對這筆從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心懷敬畏和感恩,并加以珍惜和呵護。漢語言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文字之一,有著畫一般秀美的形體,有著音樂一般悅耳的韻律,有著包羅萬象的涵義,有著綿延數(shù)千年的使用歷史。她自成一體,創(chuàng)造并維系了可以與任何一種文化媲美的民族文化。而且在幾千年的使用歷史中,她早就超出了“承載和交流信息的工具”這一功能,而成為漢民族文化體中最重要的本體組成部分之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可以說,漢語言文字型塑著我們的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思維模式,型塑著我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型塑著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型塑了我們精神領域里的全部世界圖景。如果傷害、甚至切斷了這種傳承,那就等于是傷害、切斷了我們的文化母體,可能讓我們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進退失據(jù)。
當然,強調(diào)傳承絕不意味著要禁錮創(chuàng)新。恰恰相反,正是永無止境的創(chuàng)新賦予了漢語言文字永恒的、蓬勃的生命力,并使之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使用。如果說甲骨上那些難懂的文字是先民樸素地師法自然,從具體的物象脫胎而來,那么到了《周易》等上古典籍中,漢字就具有了非常深奧博大的涵義。其后隨著文化的發(fā)展,漢字除了形體、結構、筆畫的創(chuàng)新之外,她在文字語言編碼、內(nèi)涵外延等方面更是顯示出了驚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諸子百家的典籍中,對事物的描述、對義理的明辨、對處世的準則、對治國安邦的探索中,漢語言文字顯示出了成熟的智慧和精準的表達能力。作為一種語言文字的藝術,唐詩達到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度。宋詞和元劇展示了她聲調(diào)平仄、富有韻律和節(jié)奏的聲韻之美,而明清小說洋洋百萬言的鴻篇巨制,更是展現(xiàn)了她在編碼、涵義和信息量等方面的無限可能性。
至于近代以降,遭受完全異質的西方文明的沖擊,漢語言文字再次顯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盎然的生機。那些與東方文明大相徑庭的西方文明體系,它的文學、哲學、社會學、美學等等,竟然都可以用古老的漢字進行準確的詮釋。漢字在這里所展現(xiàn)的無窮包容力和創(chuàng)造力實在令人驚嘆。試想,如果離開了創(chuàng)新,漢語言文字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些光輝燦爛的文明將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那么,我們?nèi)绾尾拍馨盐蘸脗鞒泻蛣?chuàng)新之間的平衡呢?最好的辦法,或許是少一點干預,多一點尊重老百姓的創(chuàng)造和實踐。我們相信,人們對世界都有自己獨特的領悟,都可以細細分辨千差萬別、奧妙無窮的自然、社會和人事。他們可以找到生動活潑、形象傳神的語言文字來表達他們的所感、所思、所想,去表達他們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所面臨的困境,并且可以讓那些遣詞造句像藝術一樣令人著迷,讓我們真心地感動。有了這種自由的創(chuàng)造和實踐,漢語言文字的流變演化就一定可以與人們生產(chǎn)生活實踐的變化相適應,可以與整個民族文化體中其他組成部分的變化相調(diào)適。
如果以這個標準去衡量,是否就要全面廢止簡體字、恢復繁體字呢?其實大可不必。經(jīng)過數(shù)以十億計的人們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書寫和使用,簡體字早就已經(jīng)與當下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相適應、與民族文化的其他部分相調(diào)適,并且其自身可能也成為了一種文化。以強制力量去“廢簡復繁”,必然給民族文化造成新的傷害和混亂。
文/封壽炎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