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炕頭收青銅器
入冬后的石樓縣格外冷清縣。
龐胖子在某村的朋友處住下,當晚,家里來了一群人。
從他們的裝束看,大都是當地農民,衣服破舊,面容憔悴,每個人都拿著一個編織袋,在屋子昏暗的燈光下,從編織袋中掏出東西一件一件擺在地上。
全是青銅器!記者仔細看了一下,劍、壺、杯、鼎、編鐘,各種器具都有,有的還帶著沒有擦掉的泥土。
龐胖子認真挑起來。“這個掉了個耳,沒什么價值了……這個還不錯,有沒有別的……”屋子里充斥著塵土揚起的味道,經過1個多小時的“鑒定”,龐胖子挑了6件青銅器,談好了價錢。挑中的人顯得很高興,和龐胖子套著近乎,沒有被挑中的人悻悻離去。等人散盡后,龐胖子對記者說:“你看見了吧,我們這兒就出這個,很多人靠這個糊口發家呢!”“那這些東西從哪里來的呢?”記者詢問。“哪兒來的,祖宗給的!”龐胖子大笑著,“明天帶你去看看。”
嚴冬的清晨,村子里異常安靜。龐胖子叫醒記者出門,走過一段山路,在半山坡的一處土堆旁,記者見到一個洞。
1平方米左右的洞口,往里望去,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到。“你昨天晚上看的那些東西就是從這些地方來的,這就是墓口,你看那邊,還有一個。”
記者繞著山坡走了一圈,大大小小找到近十個這樣的墓口。“石樓縣一直就有挖墓的故事,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也說不清。但上世紀90年代起,挖墓的人多了起來,最早是河南人,后來臨汾、侯馬那邊也有人來。”就是從那時起,龐胖子接觸到了青銅器,他最初見到的是一個河南人,給那人當向導,一天可以掙10元錢。后來他成了這些外來盜墓者的“御用向導”,幫他們找墓,聯系車輛,協調關系等等。1年后,跟隨多次盜墓后,龐胖子也學著開始挖,他找到幾個同齡的好友,利用自己的經驗和學到的盜墓技術,挖到了不少“寶貝”。“那時候東西便宜,一件品相不錯的青銅器,幾十塊、幾百塊也賣過,一有了新貨,馬上就有人來收,各地的都有。那些陶器什么的,誰都不懂,挖出來就砸了,就是要銅家伙。”不到一年,龐胖子靠此成為當地的“萬元戶”。“現在的好東西基本沒有了,這里的墓大部分被盜過,剩下的都是些破爛了。”龐胖子講,他認識的很多盜墓者都沒活可干,開始偷廟里的東西,或者石雕石刻之類的賣。“其實挖墓很簡單,一般得有個風水先生,以前的人下葬都講風水,有了風水先生,很容易找到墓道和位置;再有一個向導,去哪個村挖需要有熟悉這個村的人,遇到什么事情好解決。接下來就是幾個挖墓的人分一下工,工具很簡單——鐵鍬、手電、小鏟(洛陽鏟),偶爾會用炸藥,一般從開始到挖出東西來,頂多一周”。
文物就這樣悄悄流失
2002年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頒布實施后,政府加大了對盜墓、走私文物等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就是那個時期,龐胖子開始“轉型”。
他告訴記者,他“轉型”并不是因為怕被抓住,而是因為一次到廣州的經歷。
2000年,龐胖子帶著一批“貨”同一個文物商販到廣州去,他了解到了新的“行情”:廣州、深圳有很多文物二道販子,他們從龐胖子這樣的人手中收回青銅器,然后倒手賣到香港,賺到的錢是他挖墓的數十倍。
“這樣風險又小,賺得又多”。龐胖子開始學習如何“轉型”:“走私文物是犯法的,但取證很難,如果要定罪,首先要知道這個文物是從哪個墓里挖出來的,被盜后有記錄,核對后屬實才能算盜賣文物,但那么多墓里的文物,也沒人報案,誰都不知道是哪個墓里的,沒主兒也就沒法定罪。”那時,龐胖子有自己的一套“邏輯”。
他逐步適應了從盜墓者到文物商的轉變,那時,他的目的地主要是香港。香港是亞洲最大的中國古玩集散地,也是全世界第三大文物交易地。在這里,除每年都有國際老牌拍賣公司蘇富比、佳士得定期舉辦的中國文物拍賣會以外,還聚集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古董商。他們經營著幾百上千家大大小小的拍賣公司、古玩商店、文物公司,經營項目全部都是中國文物。而在這些中國文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則是出土文物。更為主要的是,在香港,文物買賣是公開、合法的。
龐胖子給記者講述了將墓中文物帶出境的辦法:當時往來大陸、香港的貨車很多,可以在貨車上弄個夾層,一次可以帶出一大批;或者找那種工藝品商,把文物混在其他青銅器工藝品中,也能帶出去;最簡單的是“人運”,對象是天天往來大陸、香港的普通居民、菜農、商販,把小件的物品直接放在他們的包里,直接過關,一般沒人會查。
而他講述了“更絕”的一招:他還會自己跑到香港去買自己賣出去的東西。原因是在香港買賣文物合法,把這些走私出去的文物在香港買下,發票一開,申報過海關時再蓋上“入關火漆”,便可以改頭換面,成為合法的私有財產了,被盜文物自此便有了身份證,可以在國內拍賣會上合法拍賣,利潤相當高。
在香港開古董店的中國文物鑒賞家丘小君告訴記者:這還不是這些青銅器的最終歸屬,大量的歐美買家會到香港來“選貨”,那時價格又會翻幾倍。香港,成為了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轉站,內地的文物到了香港,隨后流散到了美國、日本、東南亞和中國臺灣等地。現在香港中環的荷李活道和上環的摩羅街上,有著大量來自大陸的青銅器,品類和種類非常多,而這些,相當一部分來自山西。
國外博物館里有山西館
像青銅器這樣的遭遇,在山西文物圈里并不是孤例。山西明清家具的遭遇與青銅器極其類似。
山西省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牛潤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述了一段山西明清家具的流失史:上世紀80年代末,明清家具在歐美受到追捧。那時,山西本地從百姓到相關部門,還沒有把明清家具列為保護文物,只覺得是實用品,充其量算工藝品。就是這時,北京、天津、河北的一些藏家蜂擁而至,一到周末,山西晉中的鄉村中,到處都是收明清家具的外地人。“山西的明清家具全國最多,品相最好,尤其是明代家具,我當時也知道家具是寶,但當時咱們民間的收藏力量太小了。有一張床,當時9萬元人民幣能拿下,但就這9萬元,大多數人拿不出來。今年5月,我在英國看了一場拍賣會,就是那張床,最后的價格是近380萬元人民幣”。牛潤生說,當時沒有人重視、也沒有人研究,很多好的家具就直接當作木材在天津海岸裝船運往了海外。
丘小君到過美國眾多博物館,“很多東西,比山西省博物館或者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東西都全,比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里面就專門有山西館,里面的文物眾多,甚至有一堂完整的明清家具,一看款式就是山西流出去的……佛像、雕像、壁畫,眾多山西的文化史證,也都出現在國外的博物館里。”
除了流失海外的部分,近幾年來,隨著國內收藏市場的升溫,山西文物的部分流向由國外轉向國內。“明清家具最明顯,5年前,只要有第一手的信息,肯定是先通知北京、天津、河北的買家,因在《百家講壇》講家具躥紅的馬未都老師,當年就多次來過山西,我也接待過。咱們自己留不住,都讓人家給買走了。”牛潤生無奈地說。在珠海的三鄉鎮,曾經是全國古家具的集散地,他們把從全國買來的古家具重新修整包裝,再轉手賣出,這其中,山西家具占了很大的比例。
“這些年,古家具已收不到了,都賣完了”,在晉商故里平遙,一位文物保護單位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晉中的幾個著名民居中,擺放的不少是南方明清家具仿品。
文物保護還需各方協力
在青銅器出土較多的呂梁市石樓縣,文物保護資金貧乏,縣文物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保護資金具體缺口多少得等到2011年年底第三次文物普查結束后方能確定。而現在,他們的預算一年才兩萬元。“相比巨大利潤刺激下瘋狂的盜墓,這點錢不值一提,但我們是貧困縣,確實沒錢啊!”這位負責人很苦惱。記者采訪了解到,當地公安部門為打擊盜墓行為,想發展“線人”、有獎舉報,但寥寥獎金的結果是群眾報案寥寥無幾。
牛潤生說,山西收藏人數雖多,門類雖繁,但大都不精,屬于雜類,文物價值不高、藏品檔次不高,古玩經營者甚眾,但缺乏行業領軍者,認知水準也很有限。他希望近期在收藏品市場崛起的山西富豪們,能多關注具有本省地域文化的文物,為保護山西文物出把力。
丘小君在世界各地考察過多個國家的文物保護,他認為,山西不妨學習一些外國的文物保護經驗,國家沒有能力確保文物不流失,就給私人博物館和企業文化博物館留下一些空間。在日本,一些大企業通過藝術品的收藏和展覽,一方面作為長期投資,一方面還可以宣傳企業文化。
記者 劉斌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