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7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發文說,“于丹紅遍日本”的新聞之所以被人當作笑柄,是因為普遍存在的自大又自卑心理。這種虛妄造就了對世界文明的一廂情愿心理,越是渴望被人奉承,越是表明自己的孱弱。原文摘錄如下: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感嘆傳統文化日益消失的時候,有兩條新聞格外讓人提神:一是《論語心得》熱銷,學者于丹被捧為“女孔子”而紅遍日本,她在京都舉行的世界孔子學院論壇演講時,場下鴉雀無聲,“掉根針都能聽見”;二是五家出版社爭搶《論語心得》的日文版權,不僅是普通民眾,許多政治家也想借這本書分析未來中國的走向。
看到上述新聞,我似乎也看到了日本書市門前的搶購風潮,由此而想到中國文化在國外展現著無窮的魅力。如果不是看到日本媒體有關質疑,我寧愿相信這些都是事實。令人遺憾的是,日本媒體沒有給中國人面子,所謂的“熱銷”根本不存在。而于丹的“知名度”也僅限于日本的一個小小的學術圈內,大部分民眾和官員不知其為何許人也。
那么,中國的某些媒體憑什么制造出這樣的“太虛幻境”?僅僅是個別日本人稱于丹女士為“女孔子”嗎?凡是有些社交知識的人都明白,那無非是種禮節上的客套。對于日本人來說,也許對《論語》并不陌生,但能不能接受于丹的這種“解讀”尚且有待考證。我不明白,為什么這樣有水份的新聞竟被中國主流媒體無限放大,幾乎變成一場文化狂歡。更難以理解為什么于丹被日本人稱道,就有許多人沾沾自喜。
大約是中國古代文明太富有感召力,或者是“文明古國”情結在人們心中扎根太深,以致如此的吹捧都讓人們深信不疑。事實上,所謂的《論語心得》說到底不過是“于丹心得”而已,如果說還有一定的價值,那就是她把古典論著用通俗方式進行了一番演繹。而文化繁榮并不取決于演繹,更不是依仗外國人的幾句褒獎。
不錯,《論語》是中華文明的文化經典象征之一,以其為代表的儒教思想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所謂的“日本政治家們想借這本書來分析未來中國的走向”無疑是自欺欺人,且不說《論語》有沒有預測上下5000年的神奇功效,如果把一本古代典籍當判斷一個國家未來政治發展方向的依據,也未免太愚蠢了。
近年來,中國人都有一個“大國崛起”的夢想,打造“軟實力”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尤其是在“復興傳統文化”的語境下,不管是旅游景點還是歌廳酒吧,到處都在打文化牌,連官方招商引資都是“文化搭臺”,進而導致出了形形色色貌似復興傳統文化的景象。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人的虛榮病態開始發作,片面認為,只要受到外國人的贊譽就是優秀文化。不知道這到底是自豪還是自卑。
眾所周知,文化的傳播并不只取決于國力強弱,關鍵在于接受人類發展的先進理念。中國的某些媒體所謂的“左手《論語》,右手算盤,打造了今天的日本”,簡直就像癡人說夢。誰不知道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因為他們感到了儒教文化的嚴重缺陷,才開始引進西方先進文化的?正是“明治維新”為后來的日本進入世界強國之林奠定了文化基礎。
“于丹紅遍日本”的新聞之所以被人當作笑柄,是因為普遍存在的自大又自卑心理。這種虛妄造就了對世界文明的一廂情愿心理,越是渴望被人奉承,越是表明自己的孱弱。
《紅樓夢》對這種浮華而奢侈、自尊而自卑現象進行過入木三分的刻畫,為了讓人讀懂儒教文化下的中國社會真義,作者特地展現了一個“太虛幻境”,其狀態如同一個大大的肥皂泡,遠遠看去絢麗燦爛,實際上卻是空空如也,并謂之“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