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陽江四月二十三日電 (記者 索有為) “南海一號”這艘“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最古沉船將會給世界一個怎樣的驚喜?中國國內一批考古文物專家更是用一種關切的心情牽掛著“南海一號”。專家們在此間強調,“南海一號”自身價值大于船上文物,應確保打撈萬無一失。
應陽江市人民政府的邀請,中國一批文物保護專家于前昨兩日來到陽江海陵島,參加“南海一號”文物保護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表示,“南海一號”沉船本身的價值超過船上裝載的物品。光照、海水鹽度、水溫、承載平臺等因素的變化,都有可能對沉船產生很大影響,必須本著最審慎的態度,采用最先進的科技手段,制訂最周全的工作方案,確保沉船打撈和文物保管萬無一失。
全國政協委員、社科院學部委員、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認為,“南海一號”是一個流動的文化載體,它包含著大量的信息。文物是有形的,相對容易發掘的,但更重要的是隱含的文化信息,而越是重要的信息,越是不容易保存。大量的文物信息,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他說,最有價值的不是船上的一兩件物品,而是整體的沉船。劉慶柱提醒道,要盡量細化方案,制訂應變的措施。沉船打撈時間與進博物館的時間要銜接好。
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李仁臣說,不要以為水下考古就是打撈寶貝,要把公眾的注意力從文物本身轉移到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產上來。
國家陶瓷專家、文物保護理論研究專家劉蘭華教授強調,“南海一號”太寶貴了,沉船只有一條。我們沒有試驗和預演的機會,不能夠“摸著石頭過河”,只許一次成功。所以,必須充分考慮可能對船體產生影響的各種復雜因素,制訂最周全的保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