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已經淡出視野有些日子的易中天,在北京見了記者,他那賣足了關子的《品三國》(下)將于4月8日在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首發。該圖書大廈是于丹解讀《論語》和《莊子》的兩本新書的首發之地。世道已經今非昔比。在于丹創下了日簽15060冊新書的紀錄之后,誰也不能肯定易中天能否再創輝煌。對此,易中天看得很坦然:“作為長江的前浪,我不會死在沙灘上。”
曹操:偷梁換柱打天下
曹操的困難就是他的資本。曹操的資本是什么呢?奉天子以令不臣。靠著這一資本,他才征得了土地。但是這樣一來,他就必須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不能把這塊土地上的老房子拆了,另外蓋一棟新的。相反,他還必須裝出一副很維護這舊房子的樣子,就像一個盡心盡職的老管家,而不是強行拆遷的開發商。顯然,曹操的房子并不好蓋。
好在曹操是一個有理想無藍圖的人,他可以邊干邊摸索。曹操也是一個有辦法的人,他的辦法就是“搞裝修”。或者說,用“搞裝修”的辦法,一點一點進行改造,最后再把別人的房子變成自己的。這種辦法好是好,卻有一個前提,就是“老房子”不能倒。哪怕里面爛透了,框架還得留著。東漢王朝這個“老房子”的框架是什么樣的呢?三根支柱,一個屋頂。支柱就是外戚、宦官、士族,屋頂就是大漢天子。曹操迎奉天子到許,屋頂就有了,但那支柱卻三根倒了兩根。外戚和宦官在董卓入京之前,就已經自相殘殺,兩敗俱傷,再也扶不起來。如果剩下的一根(士族)也不要,房子就會塌下來。
孫權:“本土化”經營
孫吳和蜀漢原本沒有資格建國。孫權的父兄靠著武力搶了一塊地盤,但那在理論上只是帝國大廈里面的一套公寓,孫權自己沒有房產證的。
因此,孫權采取了與曹操不同的建國路線和戰略方針。這就是“江東化”,亦即“本土化”。前面講過,東吳政權的主體,原本是以周瑜為代表的淮泗將領,和以張昭為代表的流亡北士。這些人都是外來力量,黨羽不多,勢力不大,根基不牢,可以放心使用。但也正因為如此,孫權不能單靠他們來建國。單單依靠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東吳就永遠是一個飄忽的政權。因此,孫權只能“江東化”,也必須“江東化”。于是,他毅然將一部分政權和一部分兵權,分別交給了顧雍和陸遜。在孫權那里做官的吳郡“四大家族”(顧陸朱張)子弟,更是數以千計。這樣一來,江東士族就和孫吳政權捆綁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劉備:“計劃外”政權
如果說曹魏是“非和平演變”,孫吳是“本土化生存”,那么,蜀漢就是“計劃外單列”。按理說,劉備原本是沒有資格建國的。他雖然有皇族、宗室的身份,左將軍、豫州牧的頭銜,但那都是“空頭支票”,并不管用。他也有自己的小集團,但武士強謀士弱,成不了氣候。所以,群雄逐鹿的時候,沒什么人把他看作競爭對手。魯肅的“東吳版《隆中對》”,也只說與曹操、劉表三分天下。蜀漢,實在是“計劃外”冒出來的政權。
劉備居然成功,一半歸于他自己的努力,另一半則要算他運氣好。運氣好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他得到了諸葛亮、龐統、法正的輔佐,變成了武士謀士都強;二是他的兩個同族———劉表和劉璋,武士、謀士、自己都弱,或武士、謀士雖強而不能用,結果被劉備奪了地盤。當然,劉備能夠得到諸葛亮、龐統、法正的輔佐,也有他自己的努力,那就是思賢如渴。但一個人再思賢如渴,也得有賢人讓他思、讓他想才行,所以仍然有運氣的成分。至于劉表、劉璋的弱,就完全是劉備的運氣了。
【關于于丹】
不擔心晚輩搶飯碗
半年前,易中天在人們眼里還是個無人可匹敵的教授,他《品三國》(上)55萬冊的首印數和14%的版稅率讓人咋舌,他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擁,愛侃的北京人還送了他一個綽號“學術超男”。但是半年之后,兩本書賣了400萬冊的于丹成了讀者談論最多的對象,這恐怕是易中天當初欣然為《于丹〈論語〉心得》作序時,所沒有想到的。
對于于丹的后發制人,易中天到底擔不擔心飯碗被搶?“我想我不會擔心吧?人家都說長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死在沙灘上。我想我不會,我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后浪不斷出新浪。”言下之意,易中天把于丹看成晚輩,而身為前輩的他并不擔心自己就此沉淪,他相信自己的創造力。易中天表示,他反感被人拿來比來比去,“大家都是做學問的,還是以研究學問為主吧,這也是需要天分的。”
【關于新書】
更注重學術性
易中天說的“新浪”,也許就是相比《品三國》(上),易中天在寫下部的時候更注重“學術性”。在新書開印之前,易中天特意閉門謝客多日,拒絕一切媒體采訪,專心修改文稿。他不僅撇開講稿,完全以書稿的形式來寫,還增寫了《百家講壇》播出的36講《品三國》之后的另12講內容,此外更增加了一篇3萬字的結束語。這篇結束語被認為是易中天“學術三國”的代表之作。文中,易中天運用階層縫隙的方法,對三國風云人物進行綜合性的評價,道出了“分久必合”的歷史規律。
能提出“學術化”的口號,說明易中天對自己《品三國》還是充分自信的。然而就在上個星期,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朱維錚在接受一家媒體采訪時,提出了“向大眾傳播經典要有資格”的命題。暗指《百家講壇》某些主講人講經典沒資格。昨天被問到此事,易中天很氣憤:“這是媒體在搬弄我們和朱先生的關系,我個人對朱先生的人品和學養都沒有意見,我很尊重他,但是說到‘資格’,我要問的是:第一,誰來認定?第二,怎么認定?第三,現在咋辦?”
【關于銷量】
已經預訂180萬冊
在《百家講壇》群雄崛起的2007年4月,《品三國》下部賣不過上部,這起碼代表了出版界一部分人的看法,有人甚至認為《品三國》(下)推遲了好幾個月才出版,正是為了避免和于丹的兩本新書“正面沖撞”。《品三國》
(上)目前已累計銷售了200萬冊。對于爭議,昨天上海文藝出版社方面很自信地進行了反駁,據該社負責宣傳的任春介紹,《品三國》(下)的出版時間之所以一再推遲,是因為易中天想精益求精,根本沒有“避讓之說”。而目前該書的全國預訂量已經達到了180萬冊,出版社正在加緊印制,現在已印了100萬冊。“印都印不過來,我們怎么會愁書賣不掉呢?”據了解,易中天定于4月15日上午在上海書城福州路店現場簽售《品三國》(下)。(記者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