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9日晚,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莫言應邀來到斯德哥爾摩大學發表演講。諾獎得主演講是斯德哥爾摩大學每年的“保留節目”。在現場,莫言朗讀了自己的短篇小說《狼》以及小說《生死疲勞》中,西門鬧被藍臉小鬼押著轉生回到人世變驢的節選。圖為莫言回答記者提問。
中新網12月13日電(劉通) 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3日,中國作家莫言赴瑞典皇家歌劇院,與翻譯家陳安娜進行交流。
莫言之所以能夠斬獲諾貝爾文學獎,各國翻譯家可謂功不可沒。他的作品被廣泛翻譯后,提高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莫言此次飛赴瑞典,特地以個人名義邀請了不少嘉賓,其中就有不少位翻譯家。他還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場合表示,這是為了表達對他們工作的深深謝意。“翻譯的工作特別重要,我之所以獲得諾獎,離不開各國翻譯者的創造性工作。有時候,翻譯比原創還要艱苦。”
在采訪中,莫言提到了以下幾名翻譯家,稱贊他們“對中國當代文學做出了很大貢獻”。其中有瑞典翻譯家陳安娜、美國的葛浩文先生、日本漢學家吉田富夫教授、意大利的李莎、麗塔,法國的杜特萊、沙德萊晨。
陳安娜:莫言得獎背后“最重要的女人”
陳安娜生于1965年,師從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從事翻譯現代中文作品20多年。截至2012年,她已經翻譯了20部中文小說,其中包括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勞》。此外,她還翻譯了余華的《活著》、蘇童的《妻妾成群》等,并獲得過瑞典學院的翻譯獎。
陳安娜本姓古斯塔夫森,說起中文來流暢自如,很多人說她是“瑞典的中國人”。她供職于瑞典的一家圖書館,是一名圖書管理員。因為工作原因,陳安娜得以接觸到不同國家的文學作品,喜歡上了中國文學。她在20世紀80年代嫁給了中國翻譯家萬之(原名陳邁平),隨夫取了中國姓氏。中文表達流暢自如。很多人說,她是“瑞典的中國人”。
作為一名翻譯家,陳安娜的工作非常辛苦,但卻是“離作者最近的人”。
陳安娜在90年代初第一次看到了莫言的作品——《紅高粱家族》。“我最早是在書店里看的葛浩文的英文譯本,那時在瑞典不容易找到中文書,看了英文版覺得很不錯,后來買到中文版,因為覺得很有意思,就試試翻譯吧。這本書翻譯的時間蠻長的,因為那不是我的專業,我有別的工作,而且那時候沒跟出版社簽合同,就是自己慢慢譯。”
她也很喜歡張藝謀拍的同名電影。“當時就被那種異國風情的東西吸引,很殘酷又很漂亮”。陳安娜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莫言那種“講故事的能力”。“看他的故事,你總覺得他會把你拉進那個世界。”
針對莫言小說中豐富的、富于生活氣息的語言,陳安娜在翻譯的時候也“犯了難”。“有一些罵人的話我也覺得很難,中國的語言很豐富,而且罵人方式跟我們非常不一樣,可能是我不太會罵人。”
關于莫言的另一部代表作《生死疲勞》,莫言本人在寫作初稿時只用了43天。但陳安娜卻整整翻譯了6年。她對這本書的評價是:“莫言寫作的方式很獨特,這個人一會兒是人,一會兒是驢,一會兒是豬,在我看來又幽默又殘酷。這是別人寫不出來的,至少我這么覺得。”
陳安娜在接受采訪時還透露,自己明年會翻譯張煒的《古船》,還有莫言的《四十一炮》《蛙》。
葛浩文:20年前就“發現”莫言
“上一次忘記是什么好事了,但是肯定沒有這次令人興奮。莫言就對我說,‘我請你喝兩杯’,但是沒有兌現。現在,我已經迫不及待了。”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翻譯家、英國教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也非常興奮。早在20多年前,他就已經在眾多作家中“相中”莫言,主動寫信要求翻譯他的《天堂蒜薹之歌》。
葛浩文的翻譯嚴謹、考究,有“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之稱。目前,他已經將莫言十多部作品譯成英文。此外,他的譯作還包括蕭紅、楊絳等20多位名家的40多部作品。
葛浩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感覺莫言故事中的“鄉土氣味”特別難以用英文表達出來,這是他翻譯莫言作品的難點。而且閱讀莫言的作品時,他時常會想到狄更斯。因為他們的作品都是圍繞著一個鮮明道義核心的鴻篇巨制,“大膽、濃烈、意象化而又強有力”。
吉田富夫:日本漢學家 年近80仍堅持翻譯
吉田富夫1935年出生,1955年考入著名學府京都大學,開始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學。他在廣島的一個山村長大,村里的生活經歷是他與莫言結緣的重要原因。“我從小從事農活,父親是打鐵的。莫言的周圍也有類似的人,《豐乳肥臀》里就有打鐵的,這部小說里母親的形象和我母親的形象一模一樣。”
截至目前,吉田富夫已翻譯并出版了7部莫言主要的長篇作品。第8部《天堂蒜苔之歌》剛于10月底翻譯完畢,即將出版。
在被問到“最想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的莫言說些什么”的時候,吉田富夫只留下一句話:“保重,多多保重”。有評論稱,這是這位老人對莫言成名后的擔憂,也是對他深沉的鞭策。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