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產階層尚處于萌芽階段,但它已經受到來自全球商業機構的注意。在中國香港,嗅覺靈敏的銀行家與保險公司的理財師們正摩拳擦掌,希望在這個欣欣向榮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根據匯豐銀行和上海復旦大學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10年之內,中國年收入7500美元至2.5萬美元的中產人數將會從去年的3500萬激增至1億。催生中國中產階層的是中國近3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安定的社會環境,以及數百萬收入不斷增加的高收入人群。
有趣的是,上述機構調查發現,中國中產者中,擁有高學歷和專業工作背景的現代女性消費欲望最為強烈,這些人不在意產品價格,更關注產品質量,她們每周至少三次在頗有層次的餐廳就餐,85%均有購買奢侈品的意欲,過半數以上打算未來兩年內置房產,而且大多數人已經開始國際旅游。
不過,令境外金融機構困惑的是,就整體而言,中國的中產階層仍以房地產和儲蓄為主要投資項目,他們通常不相信專業的理財師和基金經理。
但這對境外理財師們并非完全壞消息。因為從歷史上看,內地居民沒有什么可投資的工具,他們把房地產當作投資工具也是近幾年的事;再看股票市場,內地股市經歷了長期的低迷,儲蓄當然成為首選。至于不相信專業基金經理,更不能全怪中產者。內地股市這兩年才剛剛有所起色,此前一些基金的表現的確無法讓普通投資者滿意,怎么能說服大眾去相信這些專業投資者?實際上,隨著這兩年的股市繁榮,又有大批的基金開始活躍起來,投資者對于專業投資者的認可程度和對于基金的接受程度正逐步增強。
或許正是看到了中國中產者這一龐大市場,境外金融機構包括花旗、匯豐、渣打銀行等均加強了私人銀行業務的培訓,輪番派內地員工赴港交流學習,以期這些人才能幫助他們開拓中國市場。匯豐主管香港和內地業務的執行董事曾毫不掩飾地對筆者說:“中國中產階層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群……匯豐已經在積極準備。”
問題是,當全球的眼光盯住中國中產階層的錢包時,我們自己該做些什么?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兼博士生導師陸雄文教授認為,中國應該加快培育中產階層,使之成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量。而要做到這一點,目前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因為相比之下,中產階層占中國的總人口數仍然相當小。陸教授認為,目前中產階層對于經濟的影響甚小,最多只能起到消費模式的引導作用。至少還需要3至5年時間,中國才可能形成一個較有規模的中產群體,要過20年,中國才可能實現以中產階層為主導的消費結構。
顯然,在這20年過程中,政府還有許多事可做。為了讓大家放心消費,形成內需主導,政府應該擴大福利支出,特別是對于基礎教育和醫療的保障應進一步到位,真正使得人民放心地把錢從銀行取出用于消費。據統計,中國2005年的GDP是印度的2.5倍,但是中國人均消費卻只有印度的67%,反差相當明顯。
從中國中產階層的偏好來看,房地產仍然是投資的主要選擇之一。陸教授建議說,時下政府的房地產政策方面就應該考慮按不同需求進行結構性調整。“該漲的讓它漲,該跌的讓它跌下去。”他說,“政府應該考慮香港地區和新加坡的經驗,大量增加廉租房,保證老百姓的穩定居住條件。”
當然,政府也需要關注市場穩定發展,控制過度的投機。陸教授認為,政府在股市與樓市的操作應該富有勇氣,但也需謹慎。他認為,一旦干預不當,市場信心受打擊,調整就不會是小幅度的,政府應該讓市場自己去尋找一個合理的價格機制。(舒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