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投資的韓國企業是否正在以“半夜逃逸”的方式撤離中國?按照韓國產業資源部的計劃,日前由該部和韓國外交通商部、勞動部、法務部、大韓商會等共同成立的“無故撤離應對特別工作組”開始進入青島、廣州等韓國企業集中的地區展開實地調查。有韓國媒體報道稱,近來在華投資的韓國企業因為付不起職工工資或者負債而“無端撤走”的現象很多。此前一段時間,“中國經營環境惡化”“虧本”“撤離”等字眼接連出現在韓國媒體上。
韓企之所以“半夜逃逸”,走得如此匆忙,在我看來,其根源在于兩稅并軌之后,又適逢今年新的《勞動合同法》出臺,剛性的政策不得不讓他們平添壓力,進而再三思量,最后導致“消化不良”撤離中國。尤其是新的《勞動合同法》中關于勞動派遣的規定,大大限制了外資企業在用人上的靈活性,企業無法使大多數員工都以勞動派遣身份替企業工作,這將大大增加勞動力成本。再者,稅收成本的提高也是其中一大致命傷。
讓筆者納悶的是,韓國媒體稱這些企業之所以“半夜逃逸”,一是覺得中國的清算“手續繁雜”,二是需要返還當初進入中國時接受過的各種優惠。依我看,韓國媒體的看法顯然有失偏頗。
首先,據我所知,外企清算分有稅務機關自行清算、普通清算程序、特別清算、破產清算四道程序。清算手續繁雜這是法律法規使然,不唯獨韓國企業,其他外資企業也一視同仁。韓國媒體將韓企“半夜逃逸”歸咎于此,無疑是一種輕浮的表率。
其次,韓企接受中國的各種優惠,不可能像當初那樣一成不變,現在外資已經很多了,全世界都看好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已經很能吸引外資了,根本不需要靠什么優惠政策。而且,外資并不一定就代表著“優質”,中國很多本土企業做得也很出色,有些比外資企業做得更好。中國現在需要更大力度發展本土企業,不能太依賴外資,要不然經濟將始終無法維持穩定和自立。
更離譜的是,韓國媒體甚至提出了“撤離潮”的說法。筆者非常贊同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的看法,認為此舉有點夸大了。韓企撤離是個跡象,表明外資企業感受到政策壓力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全軍覆沒,更不可能大批撤離中國。其實,某些韓企日漸微利以致虧損倒閉,除了政策的剛性影響外,問題的關鍵主要是沒有更好的滲透和消化韓企在華經營投資理念。一味責怪中國外資政策只能說是一種無端的宣泄。
“解鈴還需系鈴人”。須知,中國的錢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賺。某些韓企之所以在中國市場上失利,并不完全歸結為日益激烈的競爭局面。據我了解,在中國的韓企因不能因地制宜靈活處事,導致一些韓企在應對重大市場變化時反應遲緩,進而業績下滑。筆者奉勸那些熱衷于把中國市場想象成理想花園的韓企投資者,理當反思之。
對于韓企而言,用吃韓餐的方法吃中餐換來的結果往往是消化不良,而以“半夜逃逸”的方式撤資中國,不僅是一種不負責任之舉,更給人留下了不良印象。另外,韓國媒體某些過于夸大其詞的做法,其影響也不容小視。韓企和韓媒體將這些“消化不良”的弊端轉嫁于中國,我們也不可等閑視之,需防患于未然。(王加榮)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