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乳网址,97人妻无码专区,亚洲精品黄AV人在线观看

免费少妇a级毛片,julia无码中文字幕在线,高清拍拍拍无挡视频免费1000,亚洲成av人电影网站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財政部財科所課題組提出 中國五年之內開征碳稅
2009年09月23日 08:27 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將碳稅作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稅,中央與地方分成比例為7:3。由中央財政集中碳稅收入用于支持節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術開發以及其他節能事業的發展。

  ●碳稅的減排效果確定性較差,而碳排放權交易在減排目標上更加明確;碳稅的實施阻力大,而企業一般較偏好碳排放權交易。碳稅和碳排放權交易之間是相互補充的關系,兩者與其他二氧化碳減排經濟政策一起,共同發揮促進二氧化碳減排的調節作用。

  ●目前,中國的宏觀經濟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增長呈現出下滑的趨勢,這將導致碳稅的開征時間的延遲。

  ●從促進民生的角度出發,對于個人生活使用的煤炭和天然氣排放的二氧化碳,暫不征稅。

  ●2009年進行燃油稅費改革,2009年或之后擇機進行資源稅改革,在資源稅改革后的1-3年期間擇機開征碳稅,預計為2012-2013年。預期在2014年及之后的期間內開征環境稅。

  本文是財政部財科所課題組關于我國碳稅及相關問題的專題報告,從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角度,分析了我國開征碳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在中國開征碳稅的基本目標和原則,從稅制諸因素角度初步設計了碳稅制度的基本內容,并具體提出了我國碳稅制度的實施框架,包括碳稅與相關稅種的功能定位、我國開征碳稅的實施路線圖,以及相關的配套措施建議。

  ———編者

  節能減排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我國發展中面臨的能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建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碳稅有利于推動消耗化石燃料產生的外部負效應內部化,通過增加能源的使用成本以達到減少能源消耗的目的,所以開征碳稅是促進我國節能減排和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有效經濟手段之一。

  我國開征碳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中國開征碳稅的必要性

  (1)開征碳稅是減緩國內外壓力的需要

  受能源分布的約束,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國之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碳排放量逐年增加,而且增長很快。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研究結果,1950-2002年間中國化石燃料燃燒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計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噸,居世界第92位。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中國的發展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的嚴重約束。因此,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政府已經把節能減排作為當前工作的重點,也采取了相關的政策措施。碳稅作為實現節能減排的有力政策手段和保護環境的有效經濟措施,應成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開征碳稅有利于樹立負責任的國際形象。

  (2)開征碳稅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特別是經濟結構不合理,是我國經濟發展諸多矛盾和問題的主要癥結之一。節能減排是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開征碳稅能夠推動化石燃料和其他高耗能產品的價格上漲,導致此類產品的消費量下降,最終起到抑制化石能源消費的目的,進而還能達到因減少使用化石燃料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減少其他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因此,開征適度的碳稅,有利于加重這些高耗能企業和高污染企業的負擔,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增長。同時,征收碳稅有利于鼓勵和刺激企業探索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淘汰耗能高排放高的落后工藝,研究和使用碳回收技術等節能減排技術,結果必然是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降低能源消耗和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3)開征碳稅是完善環境稅制的需要

  從發達國家來看,其普遍建立了以硫稅、氮稅、燃油稅、碳稅等等環境稅稅種為核心的環境稅制或綠色稅制。雖然我國目前也存在著一些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稅種,如資源稅、消費稅等,但目前尚缺乏獨立的環境稅種,符合市場經濟的環境稅收制度尚未建立起來,環境治理的效果不理想。開征碳稅,可以設立直接針對碳排放征收的稅種,增強稅收對于二氧化碳減排的調控力度。同時,也有助于我國環境稅制的完善,碳稅作為一個獨立稅種或者作為環境稅的一個稅目,配合其他環境稅的開征,可以彌補環境稅的缺位,構建起環境稅制的框架,加大稅制的綠化程度。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