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為應對經濟危機,中國政府出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和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在這些計劃中,幾乎是明顯地向國有企業傾斜的許多政策,正促使各種經濟資源再次向國有企業集中回流。
這種大規模向國有企業進軍的“國進民退”現象,并不是第一次發生。2004年前后,中國的“國進民退”曾經以“鐵本事件”為高潮;2006年3月22日,《中國新聞周刊》以“關注再國有化”封面,報道了發生在2005年和2006年初的“再國有化”事實。今天,隨著新一輪經濟不景氣周期的到來,“國進民退”再次加速,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變著中國經濟格局。
之所以對這一問題保持持續關注,原因在于本刊一直堅信,唯有對待不同所有制企業一律平等的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方能許中國經濟一個健康、有序、充滿活力的未來。
危機下的“國進民退”
鋼鐵、石油石化、航空、煤炭、金融這些國民經濟支柱行業,成為本次危機下“國進民退”的主戰場
本刊記者/周政華
政策推動“國進民退”
對于鋼鐵大亨杜雙華來說,2009年將是艱難的一年。他創辦的民營日照鋼鐵公司與國有的山東鋼鐵集團的重組,今年將進入實質操作階段。日照鋼鐵現年產700萬噸鋼鐵,為國內最大的民營鋼鐵公司之一。
此前,杜雙華并不贊同重組。去年底,在山東省政府的主導下,這兩家公司簽署了重組協議。重組主要服務于一項政府目標,即在未來5年內,通過兼并重組,把該省70%的鋼鐵產能全部集中到山東鋼鐵集團。
在南方,另一家民營鋼鐵公司——寧波建龍鋼鐵公司也被國有屬性的寶鋼集團所兼并。今年3月1日,民營企業家張志祥、郭廣昌和劉永好與寶鋼集團簽署一項協議,將他們所掌控的寧波建龍鋼鐵公司56.15%的股份轉讓給寶鋼集團。此前的2002年,寧波建龍鋼鐵公司曾被指控為未經國家發改委立項即建設投產,一度被迫停工。
鋼鐵業的“國進民退”還只是剛剛開始。
國務院今年3月公布的《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細則》規定,到2011年,國內45%的鋼鐵產能應該向排名前5位的鋼鐵企業集中,最大的三家國有鋼鐵公司——寶鋼、鞍鋼、武鋼被政府指定為這次聯合重組的主角。這預示著未來,還有更大規模的行業兼并發生。
作為“國進民退”重要表現形式的國企兼并民營,還將在多個重要行業上演。鋼鐵、石油石化、航空、煤炭、金融這些國民經濟支柱行業,成為本次“國進民退”的主戰場。
今年初政府公布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包括鋼鐵、汽車、裝備在內的十大產業,貢獻了8成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十大產業規劃中均涉及兼并重組,并被視為“做大做強”的主要手段。
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由發改委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各行業協會、大企業代表組成的編制小組起草。在目前已經公布的鋼鐵、汽車等行業的產業振興規劃細則中,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均被政府欽點為重組主力軍,如汽車產業振興規劃提出要重點支持的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國內規模最大的四家汽車生產商,均為國企;船舶工業規劃提出要重點發展“兩個龍頭企業”也是國有的中國船舶和中船重工。
一些產業規劃甚至規定了具體的并購重組計劃。例如,在鋼鐵產業振興規劃里,直接把“推進鞍本與攀鋼、東北特鋼,寶鋼與包鋼、寧波鋼鐵等跨地區的重組,推進天津鋼管與天鐵、天鋼、天津冶金公司,太鋼與省內鋼鐵企業等區域內的重組”這樣的具體操作路徑寫入其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郭勵宏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政府主導之下的兼并結果,往往是國有兼并民營。《中國企業家》雜志今年3月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大部分企業中高層認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對國企“更為有利”,是造成或可能造成“國進民退”現象的主要因素。
此外,去年政府公布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也明顯地向國有企業傾斜,加速了國進民退的進程。
4萬億計劃中包括相當大比例的基建項目和工業投資項目。從項目類型看,所有這些超級大工程幾乎無一例外全都是由政府推動的重大基建和工業項目,而項目的所有者、參與者,主要都是國有企業和各級政府。
10大產業振興規劃,連同去年推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均系中國政府化解金融危機的應對措施。這也是過去三十年以來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延續。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認為,現在的重組并不是以市場為導向,體現的并不是優勝劣汰,而是國有企業拿著國家的注資和銀行的優惠貸款來并購,這樣的金融資源分配,無論對經濟的健康發展還是產業結構的調整,都是“不合理的”。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