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七日電 題:知名浙商兩種態度看外資并購
中新社記者 張慧慧
全球五百強電器巨頭施耐德公司收購溫州企業德力西事件、法國家電制造商SEB集團收購蘇泊爾事件、美國凱雷投資集團并購徐州工程機械集團事件……外資相繼并購中國企業,引來廣泛爭議。對此,正在北京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浙江團的兩位代表宗慶后和魯冠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外資已經從最初的合資合作演變到了越來越多的收購、‘吞并’,控股各個行業的龍頭、骨干企業。”作為中國名列前茅食品企業娃哈哈的“掌門人”,宗慶后在肯定外資助力中國經濟發展同時,也對日益增多的外資并購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表示了擔憂。
回顧娃哈哈的發展歷程,宗慶后坦言最初設想的“市場換技術”的美好愿望與現實距離相差甚遠,他們并沒有得到預期的核心技術。
更讓他擔心的是,隨著中國市場被越來越多外資企業了解,外資將并購目標直指國內各行業排名前幾位的企業。“這些外資利用其控股地位,說撤就撤,直接威脅到相關產業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宗慶后在本次人代會上提出了《關于立法限制外資通過并購壟斷中國各個行業維護經濟安全的建議》,內容包括加快反壟斷立法、通過定義限定并購條件、設立審查機構和鼓勵國內民企參與并購等四方面。
據了解,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很早就開始外資并購審查和反壟斷立法。聯想、中海油等國內知名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進行跨國并購時,都遭到過被并購企業所在地國家反壟斷機構或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
顯然,宗慶后相信立法對外資惡意并購和壟斷進行審查,是保障經濟安全、扶持國內企業的有效法律手段。
然而,另一位全國人大代表、萬向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魯冠球卻有另外一番看法。記者了解到,目前萬向集團已在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八個國家擁有十八家公司。
在談到民企如何應對外資收購控股趨勢時,魯冠球認為中國企業應對之策關鍵是要提高自身素質。“自身實力強了,人家就可能跟你融合,不然你被收購是必然的。”
魯冠球說,中國是個開放的國家,靠封閉是行不通的,行政干涉也只能是一時的,絕對不會長久。
“如果自身實力不夠,那就被收購嘛。以前我們還自己去學校學習,現在他們來教你,你得到學習機會,有什么不好呢?”
魯冠球自信地表示,外資通過控股行業龍頭企業從而控制整個產業只是暫時的,靠壓是壓不好的,靠控制是控制不住的,應該靠雙方的融合才能實現雙贏。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副省長金德水在浙江代表團集體采訪會上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是WTO一員,會遵守其中游戲規則。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企業“走出去”發展和國外企業到浙江發展都是企業行為,地方政府都是支持的,不過要相互遵守被并購企業所在國的有關法律法規。“我相信外資并購者會按照中國的法律法規作出自己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