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說豐年。在2004、2005年糧食連續兩年增產的基礎上,今年夏糧生產又上新臺階。當下秋收作物相繼進入收獲期,秋糧預計收成怎樣?中國的糧食形勢如何?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農業部部長杜青林。
今年自然災害明顯偏重
但糧食有望首次實現連續三年增產
記者: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在秋糧,但今年下半年以來干旱、洪澇、臺風等自然災害頻發,請問對全年糧食影響如何?
杜青林:今年入夏以來,干旱、臺風、洪澇、霜凍等自然災害和重大病蟲害明顯加重。就農業災害而言,創下了五個“歷史之最”。一是第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伸入湖南等內陸后維持8級風力以上時間為歷史最長;二是第8號超強臺風“桑美”的風力是建國以來所有登陸臺風中最強的;三是重慶四川部分地區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四是內蒙古最近又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時間最早、范圍最廣的霜凍;五是長江中下游及江南稻區稻飛虱的發生范圍和危害程度為歷史罕見。
據農情調度,截至8月底,全國因各種自然災害損失糧食810多億斤,分別比前年和去年全年損失總量多200億斤和120億斤。從目前情況看,今年自然災害明顯偏重。
記者:2004年、2005年連續兩年增產1000多億斤,據了解,如果秋糧形勢看好,將有可能實現連續三年大豐收。這主要歸功于哪些因素?
杜青林:今年夏糧又增產148億斤,早稻基本持平。如果今后半個多月的時間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秋糧有望獲得較好收成,全年糧食將首次實現兩年增產1000多億斤后,連續第三年增產。糧食生產之所以呈現穩定發展的局面,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產,連續下發了三個中央1號文件,支持糧食發展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三年多來,中央支持糧食穩定發展的政策框架基本建立。各地和農業部門狠抓政策落實,科技興糧戰略深入實施,促使糧食單產連創歷史最好水平。
糧食生產易下難上
近兩年糧食增產仍屬恢復性發展
記者:糧食生產“十一五”規劃的目標是達到1萬億斤生產能力。這個難度有多大?目前,糧食連年豐收,在一些部門和一部分人中,放松糧食生產的思想有所抬頭,比如縮減糧食生產指標等。
杜青林:應當看到,盡管這幾年糧食豐收,但總體上仍是產不足需。從1999年開始,中國的糧食生產連續滑坡,到2003年跌至8614億斤的谷底,相比1998年的10246億斤下降幅度達15.9%。這兩年糧食生產仍屬恢復性發展。
“十一五”要實現1萬億斤的目標,難度仍然很大,一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二是淡水資源匱乏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科技難有新的重大突破。與此同時,糧價走低帶來的負面影響加重;自然災害的影響趨于頻繁。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市場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必須應對國際市場的挑戰。
對糧食生產易下難上的客觀規律要有深刻的認識。因此,我們對糧食始終要有憂患意識,始終要堅持立足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始終把國家糧食安全放在“三農”工作的首位。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