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了解自己的風險屬性,是理財的先決條件。然而,由于缺乏專業的知識和量化的評價工具,很多人對于自己究竟能夠承擔多大的風險其實并沒有一個客觀的認識。銀行在對客戶推薦理財產品時進行的風險評估恰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二、關注產品的風險情況。銀行理財產品種類繁多,投資方向迥異,選擇時應對產品進行深入了解,特別是要重點關注產品的風險情況,了解產品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包括可能發生的最不利的投資結果。不要選擇那些設計復雜、自己無法看懂、不能準確判斷風險的產品。
三、選擇銀行的優勢領域。術業有專攻,各家銀行都有自己的傳統優勢項目,擅長不同的投資領域,這些特長也會在其發行的理財產品身上得到體現。如建行的傳統優勢是固定資產投資,信托貸款型產品是其強項;工行在票據市場占有優勢,“靈通快線”等票據型產品更富有競爭力。
四、了解投資顧問的投研能力。銀行其實并非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許多銀行理財產品特別是那些股票類的產品實際上主要是由銀行聘請的投資顧問負責管理,投資顧問一般由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等擔任,其投研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的收益和風險控制能力,因此投資者要注意了解投資顧問的投研能力。
五、了解產品的費率情況。為了吸引客戶,一些銀行理財產品打出了免收認(申)購等費用的旗號,乍一看費用似乎十分低廉,但實際上卻收取了遠高于基金的管理費等隱性費用。部分理財產品還有收益分成條款,超過約定收益后,銀行將提取超額收益的一部分(大多為20%)作為業績報酬。這些都要在認(申)購時了解清楚。
六、了解產品的流動性。與基金、憑證式國債等理財產品相比,銀行理財產品的流動性較差,大多數不允許提前贖回,不允許進行質押。少數允許提前贖回的產品,也會附加許多限制性條款。如在開放時間上,一般為每季度、半年甚至一年開放一次,而非隨時贖回;在贖回金額上,一般只能全額贖回,不能部分贖回。
七、了解產品的預期收益。預期最高收益只是銀行按照正常市場情況下測算的參考收益,如果產品存續期間市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預期最高收益未必能夠實現。此外,一些銀行理財產品實行差異化定價方式,預期收益按照客戶購買金額的大小分為不同的檔次,資產較多的投資者需要重點關注這些條款。
八、了解產品的實際投資期限。許多投資者感覺銀行理財產品的實際投資期限要高于產品說明書上所標示的期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間并不等于投資起始日,投資起始日通常要晚于產品購買日;二是產品到期后,由于銀行需要進行清算,資金到賬日一般會晚于投資到期日2-7個工作日。(□任磊)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