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親都是1997年開始炒股的,一起經歷了紅紅火火的牛市和慘淡不堪的熊市,輝煌時手中的股票曾經翻了四五倍,而低谷時不但將盈利部分全部賠光,連本金也所剩無幾。2004年,我們終于無法忍受漫漫熊市的煎熬而斬倉出局,并發誓從此金盆洗手不再“染股”。2005年4月,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買入了我的第一只開放式基金,牛刀小試嘗到了投資基金的甜頭,一年后,父親在我的極力慫恿下也積極參與基金投資,從老股民變身成為新基民。
八年股民、兩年基民、近十年資本市場的摸爬滾打,我們一家的投資故事讓我悟出了些許基金投資之道:
第一,要堅持長期投資。2005年4月,上證指數跌破1000點,當時銀行正在推銷華富競爭力基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我買入了4萬份華富基金,買入后基金凈值一路下滑,最低一度跌至0.79元。2006年4月,股市的春天悄然到來,華富基金一路小幅上揚,漲至1.12元時,我迫不及待地辦理了贖回,扣除認購贖回費后投資收益率接近10%,心里別提那個美了。可是,現在的華富基金累計凈值已經達到2.5元,回過頭來看,如果當時能夠堅持長期投資,那么4萬份的基金就能賺6萬元啊。第一單基金給我的教訓就是,持有基金要有足夠的耐心,買入自己看好的基金后要堅持長期持有。有了這樣的信念,我給自己定下“規矩”———只要股市基本面沒有大的變化至少持有三五年。在隨后的日子里,我先后認購了華夏回報二號、華夏優勢等多只基金,并遵循“規矩”堅持持有至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兩只基金都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第二,不要逢新就買。父親是個不折不扣的新基民,與當初只買新發行基金的我一樣,堅決不碰高凈值基金,老人的理由很簡單———太貴了!我給父親算了一筆賬,各拿1萬元投資于2元的老基金和1元的新基金,分別購得5000份和10000份,假設兩只基金的市場表現一樣,經過一年基金凈值都獲得了30%的增長率(即老基金累計凈值達到2.6元,新基金累計凈值達到1.3元),那么,一年后贖回兩只基金都能獲得13000元,在同等條件下,投資新老基金所獲得的收益是一樣的!我又向父親列舉了購買新基金的諸多劣勢:有3個月封閉期、沒有過往業績可供比較、從零開始建倉、在基金熱銷時要進行比例配售,等等。固執的父親雖然表面認同,但對于市場上新基金的搶購潮很是困惑,難道大家都是傻子嗎?事實勝于雄辯,2007年4月10日上投摩根內需動力開始發行,父親取出10萬元參加認購,比例配售后購入10944份,而我則于當日用2萬元購入心儀已久的華夏紅利基金,以1.664元成交購入11870份。一個月后,父親的上投摩根內需動力凈值1.0157元,收益率1.57%,而我的華夏紅利凈值達到1.965元,收益率18.1%,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在真實的數據面前父親終于心服口服了。
第三,要構建適合自己的基金組合。也許因為祖上航海的遺傳基因,年近七旬的父親有著一股敢作敢為、勇擔風險的闖勁,在繽紛多彩的基金品種面前父親幾乎來了個照單全收。從2007年3月起,父親在不到1個月時間內用10萬元先后買入了華富成長趨勢、國海富蘭克林基金、廣發小盤、嘉實主題、上投摩根內需動力、華安中小盤等10只股票型基金。當遠在故鄉的父親打來電話夸耀他的赫赫戰績時,我不禁愕然。手頭同時持有多只基金是很多新基民的通病,他們美其名曰“分散投資”。誠然,投資組合理論告訴我們“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但只有一雙手的投資者是無暇顧及放在多個籃子里的雞蛋,更何況,有些“籃子”未必適合存放易碎的雞蛋!作為風險厭惡型的老年投資者來說,父親應當將目前持有的股票型基金贖回50%-70%轉而投資風險相對較低的配置型和債券型基金,只有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才能確實做到規避風險、實現投資目標。
最后,要盡情享受快樂投資。在選擇基金作為投資對象的同時,我也選擇了一種新的生活態度,那就是快樂投資,讓錢為自己工作!買入基金的最大快樂就是放手讓專業的基金經理人去打理我們的財產,它既不需要每日盯盤、掌握技術分析方法、心情跟著K線圖起起落落,也不需要去了解公司的基本面、在龐大的年報、季報中捕捉任何影響股價波動的信息,更不會經常為買高賣低而懊悔不已,所有這些費時費力的事情都交給基金經理人。而我和父親則享受著基金凈值穩步上揚的快樂,并簡單幸福地生活著。(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