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公募基金因為表現不佳,被基民大加抱怨之時,私募基金掀起蓋頭來。最新統計顯示,半年來,60只私募基金有47只基金跑贏同期滬深300指數,38只基金戰勝同期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數。其中,深國投·星石1-3期等5只私募6個月收益率為正。當然,私募當中也有少數出現巨虧,虧損超過50%。
牛市里,公募、私募的表現都很搶眼,但到了熊市,私募基金逐漸占了上風。歸結起來,私募的優勢在于靈活的機制。一方面,私募基金沒有倉位限制,在市道不佳時,可以100%空倉以規避風險。今年以來,這一殺手锏的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比公募更主動更靈活。
另一方面,私募基金采用市場化的激勵機制,私募除了收取管理費、托管費之外,還要收取20%左右的績效分紅,這意味著私募的基金經理有望獲取高額回報。相比之下,公募基金的薪酬體系就僵硬得多,突出業績無法完全體現在收入上。獎懲分明的機制,讓私募基金經理必須奮力表現,保住業績。大盤在半年以來“腰斬”,如果做不出業績,私募可能白忙一年,拿不到一分紅利。如果業績太差,可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在基金界再也混不下去。
公募基金不允許空倉,是因為要承擔穩定市場的責任。但是,不論公募、私募,都背負著為投資者創造財產性收入的信托責任。因此,衡量公募、私募的唯一標準應該是業績。私募采取市場化的薪酬體系,一切以業績說話,迫使基金經理在態度上高度負責。之后,根據基金經理的贏利能力進行獎勵,這就形成了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相反,公募基金的薪酬體系“計劃色彩”太濃,熊市里凈值虧損慘重依然拿著高薪,而牛市里賺了大錢又不能分享。這種結果,導致基民不信任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也留不住能人,“明星經理”流失嚴重。由于業績與收入不掛鉤,公募基金還多次發生“上電轉債門”之類因為“粗心大意”、責任心不強而讓投資者蒙受損失的事件。
良好的制度設計是基金良性運轉的基石。私募的勝出讓筆者深感,公募基金應該取私募之長,盡快建立一套讓投資者放心、為投資者謀利的制度。顯然,這需要監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基金公司的大膽創新。(孟群舒)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