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在這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時間里,回顧改革開放的歷程,總結改革開放的經驗,無疑具有重要意義。近日,記者就中國經濟改革的經驗與啟示等話題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諸多矛盾和挑戰,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
人民論壇記者:我國改革開放走過30周年,取得的經驗和成就有目共睹,您覺得其中最重要的經驗是什么?如何認識當前我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矛盾和挑戰?
紀寶成: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堅持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從中國實際出發形成了實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一系列體制機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程中作出的歷史性貢獻,賦予社會主義制度以新的內容和活力,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當前我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許多矛盾和挑戰,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因此,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必須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在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和全面提高開放水平的同時,更加關注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更加關注公平正義,更加關注民生問題,更加關注自主創新,更加關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更加關注社會建設,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使改革始終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更好地結合起來,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障。
把實現國有經濟的市場化與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相結合
人民論壇記者:如何認識國有經濟的市場化與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的內在聯系?
紀寶成:增強企業的活力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活力,是我國經濟改革的中心環節。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
第一,必須把實現國有經濟的市場化與發展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相結合。一方面,通過深化對國有企業的制度創新,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和企業經營機制。另一方面,堅持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通過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把國有經濟的重點放到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引導力和帶動力。
第二,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很好地結合的。那些認為國有經濟只能存在于公共產品領域而不能存在于競爭領域,只有徹底推進私有化才能建立所謂真正市場經濟的新自由主義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第三,國有企業是中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發展國民經濟的主力軍。堅持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有利于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等等。
第四,深化企業改革,既要體現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又要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進行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發揮“經濟民主”、“共同治理”、“效率與公平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精神,樹立以人為本、和諧共贏的理念,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國家的作用既沒有局限于維護秩序的“守夜人”,也沒有局限于市場競爭的“裁判人”
人民論壇記者:面對蘇聯東歐劇變、拉丁美洲“新自由主義神話”破滅及目前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歐美等國家紛紛“救市”,我們是否應該慶幸我們一直探索實踐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的作用有機結合的機制?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如何重新深化認識“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作用?
紀寶成: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經驗和成功之處就在于把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的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了,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轉折,促進了經濟的空前繁榮。應當強調的是,這也是作為一個處在轉型與發展中的大國所具有的后發優勢的重要表現。
在中國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國家的作用既沒有局限于維護秩序的“守夜人”,也沒有局限于市場競爭的“裁判人”或宏觀平衡的調節者,而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性力量,國家的計劃和宏觀調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著特殊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如:提供充足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保障人民的基本利益;進行總量關系的調節,促進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平衡;針對市場失靈進行微觀管制,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領導改革開放,推動制度創新;保護資源和生態,實現持續發展等。
中國的改革經驗告訴我們,絕不能接受新自由主義所推崇的國家干預最小化和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的錯誤主張,蘇聯東歐的激進式改革的悲慘結果、拉丁美洲“新自由主義神話”的破滅和目前愈演愈烈的資本主義全球金融危機,從反面說明了堅持計劃調節和宏觀調控的重要意義。
講發展一定要弄清楚“發展是誰的發展”、“是為誰而發展”,把提高效率與促進公平相結合
人民論壇記者:效率與公平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回避的話題。站在改革開放30年新的起點上,如何深化理解效率與公平的內在聯系,如何使它們有機結合起來。
紀寶成:十七大報告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經驗,同時指出:“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首先,這一原則揭示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目的。我們講發展,不能脫離發展的主體和目的,一定要弄清楚,發展是誰的發展?是為誰而發展?不能僅僅把眼光局限于物質財富的數量和GDP的高低,不能讓少數人享受發展的成果而大多數人被排除在發展之外。
其次,這一原則揭示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能夠通過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和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弊病,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第三,這一原則揭示了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保障。我們要構建“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保障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形成深化改革的大智慧、大思路
人民論壇記者: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改革開放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那么,從經濟學發展的角度看,如何認識中國經濟改革的理論基礎呢?
紀寶成:中國經濟改革的指導思想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勝利,而絕不像一些人竭力鼓吹的那樣,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指導了中國的經濟改革,是新自由主義在中國取得了勝利。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中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其中基本要求是: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經濟的當代化與中國化;正確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吸收其合理的成分,摒棄其意識形態的因素;緊密聯系中國的實際,立足于中國國情,努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理論;解放思想,不斷創新,在分清是非、權衡輕重、趨利避害中形成深化改革的大智慧、大思路。
(人民論壇記者 曾金勝)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