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正式任命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為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現年56歲,是首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也是經濟發展領域尤其是農業方面的專家,根據世行的聲明,世行是經過全球范圍內挑選后決定任命林毅夫擔任此要職的。 中新社發 金城 攝
|
推動世行與中國的合作
《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12月佐利克在訪問中國時提出,世界銀行與中國的關系定位上,中國不再只是世界銀行的援助國,而是世界銀行的重要合作伙伴。你怎么看世界銀行與中國的關系,世界銀行今后會在哪些領域尋求與中國的合作?
林毅夫: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一方面資金相對短缺,另一方面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對市場經濟運行的了解也相對有限,因此早期世界銀行在資金和知識上對中國提供幫助。
經過中國自身的努力,加上包括世行在內的一些援助,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經濟成功轉型,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從資金的角度來說,中國目前資金已經相當充裕,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中國擁有了可以給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的條件。在知識和經驗上,中國發展和轉型的經驗也值得其他發展中國家參考。
因此,中國目前到了一個階段,就是一方面需要國際上的幫助,一方面也對國際提供幫助,而這正和世界銀行的職能相符合,因此中國將會成為世界銀行重要的合作伙伴。
除此之外,世界銀行要實現的很多目標、要解決的問題,也需要中國的努力。比如,世界銀行要解決的貧困問題。中國在減貧問題上作出了突出成績,貧困人口減少了2億多,但仍然有2000多萬貧困人口,尤其是如果把貧困人口的每天標準從1美元提高到2美元的話,中國的貧困人口數量會有上升,因此在減貧問題上,世界銀行還需要中國的努力,中國在這方面的成功也將是對世界的一個很大貢獻。
另外,在環境等問題也需要中國的積極參與。
《第一財經日報》:佐利克在宣布任命時,提到你所具有的兩點優勢,一是有助于世界銀行與中國的合作,一是你在農村發展領域的經驗豐富,可帶給世界銀行這方面的知識。你可否簡單總結一下在農村發展領域的探索。
林毅夫:世界上大部分貧困人口都在農村,而且是以農業為生。農業經濟在農民、生產等領域的限制條件是什么,機遇是什么,在理論上我有較好的把握。留學歸國以后,我最早研究的領域就是中國的農村問題,中國農村過去30年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理論的準備和經驗的積累上,我對一般農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了解的,當然把這種了解變成其他國家的經驗,必須結合各國的情況,設計好的項目和政策。
因此,我希望在世行期間,能夠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包括非洲、南亞、拉美等的農村狀況做更多了解,與當地的政府和經濟學家溝通,對這些地區的農村發展提供幫助。
中國最值得推廣的是“務實主義”
《第一財經日報》:關于中國經驗輸出,你可否再總結一下中國發展經驗?
林毅夫:我認為并不是中國經驗的“輸出”,而是一個交流、相互學習的過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別國的發展經驗有些原則性的東西可能對自身發展思路有幫助,但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國情來做。
就中國經驗來講,中國最值得推廣和借鑒的就是“務實主義”,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中國通過一種漸進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現代的市場經濟。轉型經濟體的目標是明確的,就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怎樣過渡到目標,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是重要的經驗。
漸進式的前進需要看清楚現實條件,把握好機遇,需要包括政府在內的社會各個層面克服困難,找到有效的措施解決問題。向前推進之后,又出現新的問題,就再根據當時的條件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一步一步邁向成功的彼岸。這是一種非常務實、實事求是的發展方式。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和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的發展經驗是值得世界參考的,國際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這一點。
另外,我想強調的是,任何國家問題的解決都要靠政府和人民的努力,其他機構其他國家所能提供的幫助不能越俎代庖,世界銀行也不能代替他們進行決策。
《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你認為中國今后的改革發展之路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林毅夫:中國是轉型中的經濟體,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經濟實現了年均9.7%的高速增長。中國的國際化、全球化的程度在提高,并成為發展中經濟體里最為開放的經濟體。
中國要往建立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明顯的。在未來,中國需要解決好收入分配差距問題,城鄉差距、社會發展、環境問題、國際國內收支不平衡等也需要解決。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