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身”——這是記者最近在福建晉江采訪產業發展時,當地的同志談論得最多的一個話題。
這個以創造中國市場經濟道路“晉江模式”聞名全國的縣級市,曾憑借沿海先發優勢,著眼全球分工鏈條,主攻低端消費品制造業而迅速崛起;如今在“晉江制造”陷入低效困局的情勢下,再次探索:晉江究竟應該成為什么樣的制造基地?
這次對產業發展方向的探索,晉江人仍堅持著眼全球分工鏈條的“世界觀”,不同的是,晉江人獲得了新的“方法論”——下產業高位部署的新棋。用晉江人的話說:這個新“方法論”將使晉江經濟發展進入到上升螺旋通道。
隨著記者采訪的深入,晉江“產業轉身”的腳步聲已清晰可聞:晉江正從以廉價為比較優勢的成本型制造基地向技術型制造基地轉型,產業格局的新藍圖開始構筑:傳統產業邁向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啟動。與此同時,高新技術產業破繭而出,呈現明顯加快發展的勢頭。
從低端向高端“轉身”:以自主技術創新重塑傳統產業
五年前,位于晉江的寰球鞋服有限公司還不得不在自己生產的運動鞋上縫制國外商標。如今公司成為該行業國家標準制訂者,并擁有世界最權威的鞋類標準制定及研究機構SATRA在中國的專業實驗室,產品縫上自有品牌商標,暢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業界樂道為“傳奇故事”。
“寰球傳奇”只是晉江傳統產業發展路向突破的縮影。來自晉江市的一份資料稱,目前晉江全市100多家產值上億元的制造企業均建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十多家企業成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起草單位。這表明自主技術創新已成為晉江許多企業的強烈追求。
“這一變局來之不易,地方政府充當‘有為’推手起了重要作用。”晉江市的一位同志告訴記者。
改革開放以來,晉江積極利用勞動力便宜的低成本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打造出紡織服裝、鞋類制造、食品加工、文具及傘業等五大傳統制造業,多種工業制成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一些企業家存在“小富即安”“中富即安”心態,產業發展的思路、方法簡單化,長期一味追求產品在“谷底”競技,產業集群更多的是“同質化扎推”。在國際分工中,大部分“晉江制造”長期處于加工環節,產品價格低,品牌附加值小。
一位長期研究“晉江模式”的專家作出這樣的診斷:“晉江制造”雖名聲在外,但只是在平面空間上螺旋發展而沒有上升。這種發展方法在貿易摩擦加劇、用地和用工生產成本提升及環保壓力吃緊的新環境下將難以為繼。晉江必須在螺旋式發展的過程中審時度勢,抓住時機,謀螺旋式上升思路。
為了突破傳統產業低效困局,晉江市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創新,投入資金獎勵與扶持行業、企業創建研發機構,引導企業著眼創新力競爭,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在全球產業鏈中向高附加值躍升。
“傳統產業向高端優化發展的進程還遠沒有結束,我們要加快實現從‘晉江制造’向‘晉江創造’跨越。”晉江市委書記楊益民說,“今后晉江的企業不僅要比產值和規模,更要比質量,比是否擁有高端的研發中心。”
從消費品制造基地向裝備制造業基地“轉身”:重點打造裝備制造業基地
制造基地從其制造內容來劃分可分為兩大類:機器設備制造基地和消費品制造基地。全球產業發展史的實踐證明,作為制造基地,機器設備制造基地更為重要,更能體現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競爭力。
晉江在制造業內容上初步出現了兩個成功的“轉身”現象:
——位于晉江的三力機車有限公司2003年前還是一家主要生產摩托車整車等產品的企業,而今,企業完成了從摩托車制造到園林機械制造的產業轉型,成了全國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草坪機械專業生產企業。其草坪機械均自主研發,100%出口歐洲、美國、加拿大。剛剛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草坪機自動行走器,已敲開歐洲市場大門,為意大利伊萊克斯公司進行配套,年產量可達1000萬臺。
——今年上半年,晉江市機械制造業工業增值稅入庫5041萬元,同比增長52.9%,入庫稅額占全部工業增值稅額比例3.4%,首次超過食品、玩具業入庫比例。
兩個“轉身”現象背后的事實,傳遞著一個豐富的信號內涵:晉江沖出消費品制造基地的單一主導路線,執著地邁出了發展高端裝備業之路。
晉江人這樣思考:晉江已成功打造出消費品制造基地,但作為消費品制造基地的比較優勢在不斷遞減。進入新世紀后,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和國內中西部地區加入到全球化過程中來,消費品制造基地的競爭對手不斷增加。作為先發地區的晉江,應加快發展機器產品制造基地。
“在國家扶持國產機械設備以替代進口的大背景下,發展機械裝備制造業面臨著比較好的機遇。目前晉江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正當其時。”楊益民表示。
據了解,今年福建省已提出將晉江打造成全省裝備制造業重點基地。目前已有一些國外大型裝備制造業巨頭,相繼有意要進入晉江。
晉江市經濟發展局副局長莊天懷介紹說,基地建設將以紡織服裝機械、制鞋機械、塑料機械、石材機械、食品機械等產業裝備和石化裝備、冶金裝備、電力裝備、港口裝備等重大裝備為主導產業。到2010年,晉江裝備制造業產值預計達150億元,將成為晉江市的支柱產業。
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身”:高新技術產業破繭而出
在推進產業變局的過程中,晉江市還在算這樣一筆賬:2006年晉江實現工業產值超千億元,背后是90多萬外來產業工人的支撐,如果僅依靠原有產業新增千億產值,至少需新增產業工人50萬人,晉江難堪此重負。算賬的結論是:晉江必須從“引資”走向“選資”,利用外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向效益和質量方向前行。
記者在晉江采訪,感受到初冬的晉江奔涌著三股熱潮:一是位列世界500強企業的太古集團與晉江市政府簽訂投資備忘錄;二是晉江港口與中遠太平洋合作正式簽約;三是晉江五里工業區的建設熱,金保利科技新型能源項目坐落于此。
從這些項目走出來的,將不再是晉江司空見慣的鞋服、食品等傳統產業產品,而是環保光電、綠色能源等高科技產品。晉江人說:太古項目、金保利能源、冠科電子、晶藍光電等項目,為晉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點燃了星火。
“厚此薄彼”的引資決心也表明晉江正不遺余力地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晉江企業數以萬計,但“金保利能源”從選址落地之日起就與眾不同:先是市政府出面協調項目用地,再是成立專門工作班子跟蹤服務,確保企業早日投產。而剛簽約落地的太古復合材料項目,晉江市政府更是緊跟了五年之久。
據了解,五年后,新落戶的“金保利能源”和“冠科光電”兩大高新項目及配套企業所形成的產值就將超過千億元。(記者:黃庭滿 康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