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三地,六場訪談和演講——克魯格曼在中國旋風似的造訪,無疑是本周中國財經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
單看媒體披露的行程安排或許只覺得緊湊,但細細探究后不免產生疑問:清一色的主題演講、高端對話、現場提問和合影進餐,會不會讓這位2008年的“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感到枯燥?來自媒體和公眾狂轟濫炸似的提問,會不會讓他招架不住?這位成功預測了目前金融危機的“偉大的預言家”能給中國帶來多少啟迪性和建設性的思想?
不可否認,克魯格曼帶來了他對世界經濟形勢敏銳而深刻的判斷。他認為,本次危機與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非常相似,研究此輪危機要從世界貿易的變化入手。他表示,出口型的國家此次受到影響最大,這意味著隨著國際貿易的萎縮,中國會更加注重發展內需。
將貿易問題作為認識危機的出發點,克魯格曼的見解得到了不少學者的認可,但也有不同的聲音。“說句心里話,我們談中國的事情和克魯格曼先生交流意義不是太大。”中國知名民營企業家嚴介和在11日下午與克魯格曼對話時指出,克魯格曼對中國“根本不了解”。嚴介和認為,對于世界來說,危機對于中國影響不大,因為這是中國國情決定的。在嚴介和看來,中國經濟目前已經從投資拉動型、資源消費型走向技術創新型和產業革命型。
盡管嚴介和一向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但他的此番質疑至少給一些迷信大師的人提了一個醒:不要過分迷信被神化了的人和所謂的經典,腳踏實地研究好自身的實際問題才是根本。“洋學者”帶來的對全球經濟基本面的判斷,對發展核心要素的建設性意見,是一種宏觀性的參考,但這些前沿性的認識是否對中國的經濟政策制定和正在危機中掙扎的企業走出困境有切實的指導意義,需要加以仔細分析。雖然不少人希望克魯格曼能給中國更多“精準”的預測和建設性的意見,但在將這些觀點同中國實際情況掛鉤的過程中,需要我們保持高度的冷靜和清醒。
或許克魯格曼自己也希望為自己的頭腦降降溫。在11日的演講間隙,面對媒體的圍追堵截,他頗為感慨地說,天氣有點熱,你們太熱情了,我的腦袋需要一點點冷靜的時間。在被問及身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的他會為此次中國之行寫些什么的問題時,克魯格曼表示還不確定。的確,中國的天氣和聽眾朝圣般的膜拜已經讓這位以冷靜客觀著稱的經濟學家頭腦有些發熱。但愿未來的幾天里,媒體和聽眾能夠以更理智的態度面對這位大師。(實習記者 楊博)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