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四年前,我寫過一篇《華誼哥倆為什么能做成華誼兄弟》。今天,隨著華誼兄弟成為第一批登陸創業板的企業,很多人又開始問同一個問題。
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共有28家,華誼兄弟肯定不是其中盈利能力最強或者增長最快的公司。但它獲得了更多的媒體關注,一方面是因為相對于鋰電池或者農用機械,群眾對馮小剛的電影更容易理解并產生想象,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它像白色風衣上的紅圍巾一樣幫助創業板定義了自己的氣質。
按照現在的定價,華誼兄弟2008年市盈率達到70倍。這個價格算不算貴,取決于對于他們2009年和2010年業績的預期。就我個人而言,我看好華誼兄弟的未來,但我可能不會在這個價位上買入。上半句和下半句并不矛盾。
我對華誼兄弟判斷大致是這樣的:電影制作和發行業務雖然尚未完全擺脫對馮小剛個人的依賴,但他們上市之后有了資金,會有能力通過聚攏人才和加大吞吐量逐步降低這種依賴性,對此我沒有太多的懷疑。電影院業務雖然剛剛起步,但畢竟這是一個資金可以改變格局的市場,因此他們在電影放映市場的訴求和野心會不斷膨脹。電視劇業務短期內可以提供穩定的利潤和藝人打造平臺,但是中長期來看除非他們能夠承包一個衛視平臺,否則未來在一線和高二線衛視臺自制獨播大劇的夾擊下至少不會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甚至很有可能走向萎縮。藝人經紀本來就不是一個很容易規模化、適合放到上市公司里的業務,同時和內容制作業務的先天性利益沖突是無法避免的,因此我相信未來早晚有一天,華誼兄弟會考慮把它分拆出去或者干脆賣掉。
有了上面這組判斷,就好回答另外一個問題了,那就是如何比較華誼兄弟和博納國際。兩家公司都是中國最優秀的民營電影公司,但它們其實不太可比。華誼是全娛樂市場布局,博納是全電影產業鏈布局;前者側重發掘橫向業務群組之間的協同效應并把它們固化,后者希望把電影產業鏈上下貫通徹底吃透。但是,未來隨著華誼業務板塊的調整,最終兩家公司很可能會殊路同歸,都成為縱跨完整電影產業鏈并橫向擁有電視劇業務的傳媒娛樂集團,那個時候兩家當然會有更多的競爭。
WTO裁決后,進口片的發行壟斷很有可能會有所松動,一旦大門微開,那么博納和華誼都將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而真正幫助推動未來更多好萊塢影片進入中國的最重要的力量很可能不是好萊塢自己,而是急于進入電影市場的國有廣電。
全球范圍內,電影公司最重要的核心資產只有兩個:版權庫和面向全球的發行能力。中國的電影公司(無論國有還是民營)在版權庫方面普遍都沒有太多的積累,在發行方面中影、上影、博納、華誼組成四強方陣,但也基本僅限于境內發行。因此作為一個整體,中國電影公司要想在全球市場有所表現,前面的路還有很長。未來或許會有機會,通過資本的力量像當年的索尼那樣,越洋收購一家在全球市場有深厚根基的好萊塢公司,但那是未來。(王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