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7日電(秦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已經落下帷幕,此次會議除透露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及話語權增加、實現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投票權的重大突破的信號外,也透露出亞洲在引領經濟復蘇的重要性以及在經濟前景仍有不確定性狀況下各國聯手應對的兩大信號。
信號一:中國話語權分量大增
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25日通過新階段投票權改革方案,發達國家共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了3.13個百分點的投票權,使發展中國家整體投票權從44.06%提高到47.19%;中國在世行的投票權從2.77%提高到4.42%,其投票權由原來的第六位躍居第三位,僅次于美國和日本。
中國話語權的增加其實早在今年2月就已有顯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任命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民為總裁特別顧問時,就有不少學者曾表示,此舉是繼2008年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任命林毅夫出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后,無疑為發展中國家增加話語權又添一筆。
中國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華盛頓接受訪問時表示,本次會議實現了世行歷史上首次以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治理權為目標的改革,體現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應,會進一步促進基金組織的份額改革。世行行長佐利克也表示,他對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比重增加得到體現感到自豪。
知名學者丁一凡在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表示,中國在世行地位的提高,不光是投票權大了,中國的責任更大。他認為,中國成為世界銀行第三大股東國,不僅是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加大,同時,中國的貢獻也加大。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義平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中國國家富裕了,在國際社會上地位提升,世界銀行這些地方更有發言權了,但是同時,中國的責任更重了,股東意味著需要更多資金的投入!
李義平表示,中國在此次經濟危機中表現很好,贏得了世界的信任,可謂“有為就有位”。但與此同時,也對中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肩上的擔子更重,要和第三大股東的身份相稱!霸谥袊鴵碛懈嗤镀睓嗪,中國可以更多地代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信號二:亞洲將繼續引領經濟復蘇
在本次春季會議召開前夕,IMF曾發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報告顯示,世界經濟復蘇好于預期,在2009年下降0.6%以后,2010年和2011年有望分別增長4.2%和4.3%。會議指出,亞洲經濟將繼續引領全球經濟復蘇,中國和印度更是其中亮點。
不過,會議仍強調盡管復蘇好于預期但仍面臨著新的挑戰。IMF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在會議中提出有關世界經濟的五大關鍵議題,包括確保復蘇、應對新的財政挑戰、修復和改革金融部門、應對高失業和重新平衡全球需求。
公報顯示,IMF認識到復蘇存在不同步伐以及各國和各地區間可能出現溢出效應,各國應根據不同情況逐步退出經濟刺激政策。宏觀經濟政策要以實現平衡和穩定的全球經濟、重新創造就業機會及穩定價格為目標,避免所有形式的保護主義。會議呼吁確保可持續的公共財政和處理主權債務風險。
此外,關于影響經濟可持續復蘇的“退出戰略”問題,公報認為,在國際社會應對危機措施的共同推動下,全球經濟和金融形勢好于預期,但經濟復蘇仍不平衡,許多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各國要根據各自國情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包括制定非常規宏觀經濟和金融支持措施的“退出戰略”,同時繼續加強政策協調,以實現全球經濟的可持續復蘇!巴顺鰬鹇浴北仨毰c以下五個方面的經濟要素相協調:第一,確保財政開支的穩;第二,確保價格的穩定;第三,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有效和有彈性;第四,要能創造就業;第五,減少貧困。
信號三:經濟仍有不確定性 強調應聯手應對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會議中指出,全球經濟呈現復蘇的積極勢頭,但各國和各地區復蘇的速度和動力差異明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復蘇強勁,發達國家的復蘇相對緩慢。金融體系的部分功能雖已逐漸恢復,但全球金融穩定形勢仍比較脆弱,全球經濟前景面臨很多不確定性。
他表示,當前,全球經濟的主要風險仍來自發達國家。主權債務風險已成為對全球金融穩定和經濟復蘇的威脅,其潛在系統性影響值得關注。銀行業去杠桿化過程的延長可能導致經濟的可持續復蘇缺乏融資支持,增加了退出策略的復雜性和難度。主要發達國家向金融市場注入的流動性及其退出政策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國際資本流動的不穩定,加大了新興市場經濟體短期資本流動管理的難度。貿易和金融保護主義抬頭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此次會議舉行前,就曾有學者指出,席卷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可以說充分暴露了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諸多缺陷與弊端,同時也強有力地表明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而本次會議的一項重要成果還在于更清晰地強調了國際合作與有效的多邊機構的重要性。
對于當前具有緊迫性的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問題,會議透露,基金組織與歐盟即將達成解決方案,此舉將有助于避免希臘主權債務違約對世界經濟造成新一輪打擊。會議傳達出的另一個信號是,金融部門的修復與改革將成為近期關注的重點。公報還稱,金融部門問題是近期危機的核心。加強金融監管、提升抗沖擊能力仍是一項至關重要但尚未完成的任務。
中國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則指出,發達國家實施退出戰略時應充分考慮對世界經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可能產生的影響。為鞏固全球經濟復蘇基礎,各國應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審慎實施退出戰略,結合具體國情,合理把握政策調整的力度、方式和節奏。
據了解,公報在國際金融機構改革方面,實現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平等分享發言權與代表性的目標仍需時日。基金組織2008年關于份額和投票權的上一期改革計劃到目前仍沒有落實;鸾M織關于在2011年1月前完成對新的份額改革計劃檢查的承諾,與不久前在巴西舉行的“金磚四國”峰會呼吁基金組織份額改革應于今年11月前完成的呼吁仍有差距。
新聞資料:
作為當今兩大國際金融機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源于1944年在美國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兩大機構的建立既呼應了世界金融和貨幣體系除舊布新的需要,也反映出當時國際經濟以歐美為主導的大格局。
幾十年過去,國際社會已經并且正在經歷深刻變革,以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開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匹茲堡金融峰會確立了二十國集團作為協商世界經濟事務的主要平臺。二十國領導人同意將基金組織和世行兩大機構的份額向發展中國家分別轉移5%和3%。
本次春季會議上,世行發展委員會表決同意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3.13個百分點的投票權重,使發展中國家整體投票權重提高到47.19%。這次改革使中國在世行的投票權重從之前的2.77%提高到4.42%,成為世行第三大股東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