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融券和指數期貨的細則,估計至少要二季度后才會明朗。因為不明朗,所以可以討論的東西才多,討論起來也比較輕松自由,尤其是有利益牽扯的某些機構不會來搶奪話語權。
令人感到有興味的是,到底哪些機構可以被允許涉水這個創新領域(不是指經紀業務,而是自身的參與)。而這些機構的需求、動向又是如何,會對股票本身的估值產生怎樣的影響?
目前絕大多數基金,以及保險公司,由于其投資受到行業規章和產品契約的限制,幾乎不可能從事金融期貨投資。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被允許做空,以在一定階段減少其股票倉位的風險,或者進行套利。但是,基本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機構及其管理的大多數產品和賬戶,不可能被允許進行融資放大杠桿,或者在指數期貨上做多,因為這樣會提升其原有投資組合的風險。
嘗試創新業務的機構,尤其是做多的力量,可能來自于券商,或更有可能的是,來自私募投資公司和民間投資。他們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暫不得而知。但是從長線而言,多頭們背后有不斷創造真實財富的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與生俱來的高價融資渴望,這是他們最為堅強有力的依靠。
當然空頭也不會完全是烏合之眾。以前打壓股價,是為了保存未來的做多力量,或者是某些惡莊為了降低建倉成本,清理浮動跟風盤,所以說來說去,做空最終是為了做多。但是未來有了融券機制和指數期貨后,做空可以帶來直接的利潤,所以空頭代表的利益團體將比以往更為壯大。
比如,以前有些民間財務高手喜歡挖掘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漏洞,有了做空機制后,他們可不可以先融券做空,再發表文章呢?
不過,由于中國股市擔負的責任,目前看來依然是融資大于資源配置。所以,融券和做空指數的力量,將在未來遭到輿論、政策的較多歧視和壓制,這在其它國家和地區的股市里,似乎也是一個普遍規律。
另外,在健康穩定的社會環境下,長線而言社會財富總是不斷增長的,也會反映到股市里。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曾看到歐美股市的投資高手建議:普通投資者永遠不要做空頭。筆者想再加一句:有人生智慧的投資者,不妨永遠不要碰融資融券和指數期貨。(海康人壽投資部經理 劉思恩)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