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次貸危機逐漸演變為金融危機并席卷全球之際,人們不禁要問,由精英人士組成的投資機構為什么會購買高風險的次級債?
除了貪婪之外,多數評論認為導致次貸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金融市場看門人”之稱的評級機構對次貸債券的錯誤評級。
信用評級機構是金融市場上一個重要的服務性中介機構,為公司債券等打分或者評級,主要工作就是評估風險。從而決定債券發行人能否向投資人償付所承諾的本金和利息,評估考慮因素包括發行人的財務健康狀況及與之有業務往來的其他公司財務情況,以及金融市場的一般情況等。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具權威性的專業信用評級機構只有三家,分別是美國的標準普爾公司、穆迪投資服務公司和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
據報道,在瘋狂投資、漠視風險的十余年間,三大評級機構不僅沒有中立、客觀地評定債券的信用度,反而在收取了高額評級費后,為“有毒債券”貼上“優質”的標記,與華爾街一起欺詐全世界。
鑒于三大評級機構對于在金融危機中的推波助瀾,美國證券與交易委員會上個月表示,已開始調查標普、穆迪和惠譽三大信用評級機構。
三大評級機構
標準普爾由普爾于1860年創立,1860年代,歐洲的投資者對于自己在美國新發展的基礎設施投資的資產需要更多的了解。這時,標準普爾的始創人普爾順應需求開始提供金融信息。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金融市場變得越來越復雜,標準普爾憑借其“獨立、嚴格”的分析及其涉及股票、債券、共同基金等投資品種的信息逐漸奠定了行業中的地位。
如今,標準普爾員工總數超過5,000人,分布在19個國家。標準普爾為投資者提供信用評級、獨立分析研究、投資咨詢等服務,其中包括反映全球股市表現的標準普爾全球1200指數和為美國投資組合指數的基準的標準普爾500指數等一系列指數。1975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認可標準普爾為“全國認定的評級組織”。
穆迪公司的創始人是約翰·穆迪,他在1909年首創對鐵路債券進行信用評級。1913年,穆迪開始對公用事業和工業債券進行信用評級。目前,穆迪在全球有800名分析專家,1700多名助理分析員,在17個國家設有機構,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穆迪于2001年7月在北京設立代表辦事處,開拓中國業務。
惠譽國際是帶有歐資性質的國際評級機構,1913年,惠譽國際由約翰?惠譽創辦,1997年底并購英國IBCA公司,又于2000年收購了Duff &Phelps和Thomson Bank Watch。惠譽國際在全球設有40多個分支機構,擁有1000多名分析師。其業務范圍包括金融機構、企業、國家、地方政府和結構融資評級。迄今惠譽國際已完成1600多家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評級,1000多家企業評級及1400個地方政府評級,以及全球78%的結構融資和70個國家的主權評級。惠譽在美國市場上的規模要比其他兩家評級公司小,但在全球市場上,尤其在對新興市場上惠譽的敏感度較高。
2000年惠譽進入中國市場,并在2003年6月份,在北京成立了代表處,現在主要從事資料的搜集、研究、報告、宣傳等工作。
這三家評級機構各有側重,標普側重于企業評級方面,穆迪側重于機構融資方面,而惠譽則更側重于金融機構的評級。
評級機構的壯大
1940年美國頒布《投資公司法案》,按照這一法案規定,金融機構投資貨幣市場基金只能對高質量的資產投資,而所謂高質量資產是指達到“投資等級評定”中的“投資級”標準。70年代,評級機構的業務運營模式和現在大相徑庭。需要評級的投資機構需要付費訂閱評級機構的服務。后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決定,評級機構應該更多地服務于公眾利益,并隨即修改了評級行業的商業模式。于是,公司不再花錢訂閱評級服務,而是為自己的債務評級支付費用。
1975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建立了“全國公認統計評級組織”,并制定了“全國公認統計評級組織”加盟標準。標準普爾、穆迪和匯譽三家資信評級機構獲得認可,成為該組織的第一批會員。
這個標準實際上是一道阻礙公平競爭的壁壘,自那時起,只有這三家機構在受保護的市場中蓬勃發展,后來僥幸加入該組織的評估機構都被上述三家分別吸納吞并。還有很多信用評級機構向證交委提出過加入申請,但純屬徒勞。
1997年美國證交委最后一次公布加入該組織的標準,再沒公布新的標準,這就形成了目前的信用評級行業存在缺乏競爭、濫用權力和利益沖突三大弊端。
信用評級機構并不可靠
信用評級機構在金融市場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但實際上這些評級機構評定的資信級別并不那么可靠。信用評級公司一方面要從請求他們進行評級的上市公司那里收取可觀的費用,另一方面要向投資者提供有關上市公司情況的咨詢服務。
估計一個抵押貸款池的潛在損失的時候,會從違約的預期頻率和嚴重程度、證券所含貸款的各項指標特性等各個方面檢查貸款。他們不會逐筆檢查每筆貸款,只會使用一個樣本貸款,依賴的是貸款發行者提供的說法。
在利益的驅動下,信用評級公司難免要提高上市公司等級作為巨額評估費用的回報,而提供給投資者信息難免有虛假成份。
評級機構早有失信先例。亞洲金融危機前,這些評級機構對一些亞洲國家證券的評級并沒有警示投資者避免這些證券的風險,1992年,加州保險司長控訴標普及穆迪先前給予倒閉的ExecutiveLife保險公司不實且過高的評級,導致投資人遭受損失;1996年,加州橘郡指控標普未能對該郡所投資的基金風險進行恰當評估,以致擴大舉債終至破產;2001年安然等一連串大公司出現財務欺詐丑聞,評級機構同樣未能發出預警。在安然案件進行的庭審上,當年為安然公司進行評級的評級師承認,他沒有認真讀過安然的財務報告,當然也就無法真正了解安然財務結構。
標普、穆迪等三大評級機構對中國主權的評級一直較低。直到2003年底,標普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10年不變,即“適宜投資”的最低限——BBB級。去年7月,穆迪公司雖然調高了中國政府長期外幣債券評級,將其從“A2”上調至“A1”,但仍低于目前美國政府國債。(劉陽)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