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兩個五年規劃交匯點上,叩問“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將如何作答?“春江水暖鴨先知。”新華社記者近日走訪各地,從一線經濟圖景感知中國轉型發展四大走向。
結構調整成當務之急
33歲的王科是安徽人,不久前他辭去了在富士康深圳基地的科研工作,帶著妻子來到山城重慶,開始了他們在IT產業的創業之路。
在重慶市經信委主任沐華平看來,王科要成功創業“問題不大”。他的說法是有憑據的。本月初,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制造商宏基簽約入駐重慶,加上此前入駐的惠普,富士康、英業達、廣達3家代工企業和120多家零部件企業,一個“大”而“新”的全流程產業集群雛形初現,并將取代汽摩產業成為拉動這座老工業城市發展的“火車頭”。
重慶謀求的華麗轉型是各地正在努力的方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玉臺說,結構調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決定性意義。
“現在旅游業占吉林的6%,‘十二五’將達到10%!”吉林省發改委振興發展處處長張志勇說,“我們要把長白山的生態資源作為經濟資源來利用,讓老百姓在碧水藍天中體會老工業基地的振興!”
后危機時代,擴內需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長期以來我們經濟增長高,但消費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晉斌說,要進一步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保體系,為擴內需奠定堅實基礎。
產業結構調整,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均衡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發展……從微觀到宏觀,結構調整成為中國“十二五”經濟發展的主題詞。
“同時,政府應更多關注轉型之緊迫及調整之艱難,要改變政績評價體系,弱化經濟增長指標,考慮更多的社會性指標。”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說。
“中國制造”謀求創新發展
曾幾何時,“中國制造”遍布全球,但“千萬件襯衫換取一架飛機”“產量頂到天花板、價格趴在地板上”的窘境成為國人之痛。“中國創造”何時能笑傲全球?
在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車間,一臺機床僅用2分半鐘就能完成一臺汽車發動機的缸體加工,而用普通機床則需要2個多小時。沈陽機床董事長、總經理關錫友自豪地告訴記者,“這是我們完全自主開發出來的機床,價錢只有進口機床的1/2乃至1/3!”
關錫友說,當年他曾組織技術人員去國外考察,但是平時關系很好的同行卻緊閉大門,將技術人員拒之門外。“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技術創新能力作支撐,我們將沒有任何話語權,而核心技術只能靠自己!”
“缺乏核心技術、低附加值的粗放發展將難以為繼,這是中國經濟在新起點上亟須解決的課題。”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說,新一輪競爭中,既要積極引進消化再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更要在自主創新上尋找著力點。
不僅傳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等新興產業,也吹響了創新發展的“集結號”。
在江西宜春,以當地富有的鋰資源為依托的鋰電產業已呈迅猛發展之勢。宜春市鋰電新能源發展局局長羅智勇告訴記者,他們自主研制的鋰電客車充一次電已經可以跑400公里了,而百公里能耗僅60度電,相當于一公里不到4毛錢。“‘十二五’期間宜春的鋰電產業將成長為千億元的大產業。”
“只有通過創新發展,加快構建和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才能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進入科學發展的軌道。”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說。
呼喚兩型社會建設提速
近幾個月,在節能減排考核目標的壓力之下,拉閘限電在多地“上演”,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這是中國經濟的陣痛還是長痛?
“節能減排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確保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張曉晶說,“拉閘限電折射出節能減排的嚴峻形勢,而主要原因在于科學的發展理念尚未真正確立。”
參與互動(0) | 【編輯: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