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寬松轉向穩健:調控更趨靈活性
分析這一輪“物價沖擊波”,既有災害天氣等臨時性因素,也有農產品成本和需求上升等必然趨勢;既有國際農產品、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外部影響,也有我國實施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給物價上漲造成的壓力。
“各種商品價格‘按下葫蘆浮起瓢’似地輪番上漲,根本原因在于市場流動性過剩。”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說。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中國新增貸款接近7萬億元,離年初制定的7.5萬億元信貸目標僅一步之遙。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規模已近70萬億元,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貨幣供應國。
莊健認為,目前通脹已經成為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而今后我國面臨的流動性壓力短期難以有效緩解。特別是11月初美國第二輪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出臺后,全球流動性泛濫趨勢進一步增強,我國面臨著更大的資本流入壓力。
回顧歷史,這一輪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2008年底中國政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提出的。到2009年底,盡管中國經濟已企穩回升,但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當時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是堅持貨幣政策不變。
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無論是出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還是出于防通脹的需要,貨幣政策都需要適度調整和轉變。”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認為,未來通脹有可能進一步蔓延,央行在貨幣政策的發揮作用方向和力度都將進行調整。
事實上,近一個多月來,央行已連續采取加息、全面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的收緊型貨幣政策。
央行副行長胡曉煉日前也明確表示,當前加強流動性管理是貨幣政策的重要任務,也是貨幣條件回歸常態的主要表現。
談到貨幣政策的調整,郭田勇認為,在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中央將更加注重宏觀調控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當然,有所縮緊并不意味著將實施全面的緊縮政策。”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袁鋼明指出,貨幣政策應盡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上,防止打擊面過寬。
參與互動(0) | 【編輯:馬學玲】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