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的危機正在影響著中國汽車業(yè)。隨著海外合作伙伴相繼宣布破產,自主品牌海外合作業(yè)務也紛紛半途遇阻。日前,中興的海外合作伙伴以及力帆的合資對象接連陷入破產危機,雖然兩家中國公司所受影響已經降到最低,但對于其未來海外市場拓展的影響卻是長遠的。
合資對象紛紛破產
近日,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內自主品牌汽車公司力帆的合資對象——世界500強企業(yè)AIG(美國國際集團)選擇了申請破產。其與力帆汽車的合資項目也因此頗受關注,幸運的是,力帆方面確認,目前力帆汽車與AIG的合資進程已經完成,而且AIG向力帆注入約9000萬美元投資款項已全部到位。但是,包括進軍汽車金融領域以及拓展海外市場等在內的合資的初衷則隨之化為泡影。
同一時間走入破產結局的還有中興汽車在北美的合作伙伴中美合作汽車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中興北美汽車公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破產法庭的法官在近期將這兩家公司置于破產保護。由于Chamco公司的內訌導致官司纏身,中興汽車已經在今年春季終止了向Chamco公司供應汽車的合約。北美中興汽車之前是由改裝業(yè)績大師史蒂夫·薩林為首為把中國汽車引入北美銷售而成立的公司,也是作為中興在北美獨家經銷商和進口商而成立的。隨著這家公司的破產,中興醞釀數年的北美經銷網徹底夭折,這也成為繼奇瑞在美國夢幻公司身上交了上百萬美元學費后,自主品牌在探索進入北美捷徑途中的又一次挫折。
出口業(yè)務萎縮嚴重
北美汽車巨頭的走向牽扯著他們在中國的合作伙伴的神經,那些懸而未決的合作項目也變數頓生。最不穩(wěn)定的當數克萊斯勒,除了在中國的合資業(yè)務一片混亂,其與奇瑞單純的代工合作也一拖再拖。
日前,有消息稱為了進一步壓縮成本,克萊斯勒向奇瑞提出了降低采購價的要求,這對于為了進入北美而提高成本的奇瑞而言難以接受,也使雙方的代工談判再次陷入僵局。與此同時,克萊斯勒有望被通用并購的消息也不斷傳出,這都使雙方的合作亮起了紅燈。
專家指出,在“金融海嘯”的襲擊下,北美以及歐洲的汽車公司普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資金鏈斷裂危機,而美國國會許諾的250億美元低息貸款遠水難解近渴,整個美國汽車業(yè)何時能夠復蘇目前還很難說。因此,這些企業(yè)在中國正在進行的合資合作項目不可避免地將受到長期沖擊。
與此同時,出口業(yè)務也已經進入低迷期。根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上周末發(fā)布的最新數據,8月份共出口汽車4.44萬輛,環(huán)比下降22.18%,同比下降11.29%。中汽協的分析報告指出,這是單月出口量同比出現年內首次下降,也是近年來少見的月度負增長。
長城汽車日前透露,其汽車出口業(yè)務在9月份明顯收縮,比預期減少兩到三成。市場分析指出,中南美以及亞洲等市場受北美金融風暴影響明顯,而這些正是自主品牌汽車的主要出口國。再加上北美以及歐洲國家的內需收縮。因此,自主品牌出口業(yè)務的萎縮還將長期持續(xù)。
晨報記者 劉曉林
近年來,自主品牌的發(fā)展的確有目共睹,曾有權威統(tǒng)計稱,到2010年,國內14家主流汽車企業(yè)的產銷目標之和,有望達到1582萬輛。
大量外資的進入,自主品牌得以通過資產重組,一個絕好的發(fā)展機會出現了。除此之外,自主品牌自己的擴產計劃也不斷出爐:8月16日,海馬汽車第三工廠正式宣布奠基投建,并且在第三工廠建成后,其年產能將在現有15萬輛的基礎上擴增至30萬輛;9月初,總投資50億元的北京汽車工業(yè)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南方整車生產基地正式落戶湖南株洲,北汽集團地域擴張的“大北汽”戰(zhàn)略布局基本完成;9月19日,隨著臨港生產基地的投產,上汽在國內已擁有了包括上海臨港口、南京浦口和儀征在內的三大基地,至此,上汽自主品牌“鐵三角”生產體系基本成形,同時定下2010年汽車產量翻番,達到200萬輛的目標。
自主品牌車企多基地運作的擴張沖動,也許對于集團以及全球經濟都是雙贏的,但是,隨之而來的“產能過剩論”也不能忽視。畢竟,隨著國內汽車市場增速下滑以及出口市場需求明顯放緩,任何一項擴張計劃都變得有風險起來。國家發(fā)改委預計今年產能將達1500萬輛,而銷售總量樂觀預計不超過1000萬輛,這意味著今年將有近500萬輛的投資是處于過剩狀態(tài)。
若要化解產能過剩之虞,中國車企需要加大出口求生存,但是美國金融危機造成的對中國經濟間接不良影響正在逐步顯現。就在剛剛過去的9月,全球汽車業(yè)哀鴻遍野,包括美國、德國、日本在內的汽車市場均降到了近期的最低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出口量也必定受到影響。來自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的增速放慢至58.5%,低于2007年上半年的75.6%。8月,汽車生產企業(yè)出口表現較為低迷,共出口4.44萬輛,環(huán)比下降22.18%,同比下降11.29%,汽車市場迎來了近幾年來少見的月度負增長。
面對全球經濟形勢的突變,自主品牌更應該慎重對待自己的產能計劃,放棄一味的追求規(guī)模化,而考慮如何降低風險、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將這些處于空閑狀態(tài)的產能存活利用起來,是一條不錯的解決之道。
有業(yè)內人士認為,從汽車市場的現狀看,各大自主品牌的產能沖動之后很可能出現無效產能過剩、有效產能不足的現象,即一方面是統(tǒng)計產能總和遠遠高于銷售量,一方面是不少汽車生產企業(yè)的發(fā)展受制于產能。一味地高舉產能擴張大旗,到頭來只能付出慘痛的代價。(石瑋)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