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少妇a级毛片,julia无码中文字幕在线,高清拍拍拍无挡视频免费1000,亚洲成av人电影网站


 中國新聞社
首頁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



首頁>>世紀論壇世紀論壇>>新聞報道

20世紀科技史的縮影

2001年12月10日 15:45

  

聲明:本版文章之版權屬于原作者及原刊載媒體,如轉載請與原刊載媒體聯系,謝謝合作。

  每年的12月10日,是全世界科學界盛大的節日。這一天,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當地時間下午4時30分,該年度諾貝爾獎獲得者在諾貝爾基金會人員陪同下,入座在受獎者席位上。基金會主席簡要地介紹各位獲獎者的貢獻,每位獲獎者也以他們各自的本國語言發表簡短的演講,并從瑞典國王的手中接過獎狀、獎章和獎金。與此同時,全世界億萬觀眾和聽眾會從電視屏幕和無線電廣播中收看和收聽到這一盛況,他們和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內的2000名嘉賓一樣為之激動和歡欣。

  諾貝爾(A·Nobel,1833.10.21——1896.12.10),瑞典化學家、發明家、實業家。他出生于一個工程師家庭,先后遷居過俄、德、法、意大利等國,一邊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一邊致力于創辦炸藥、化工、鋼鐵企業。他冒著生命危險,發明了安全炸藥、無煙火藥、雷管等。他一生中完成了350多項發明,建立了幾十家企業,也獲得了巨大的財富。

  為了發展科學事業,諾貝爾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即1895年的11月27日立下最后遺囑,以自己遺產的絕大部分——900多萬美元(相當于現在的10億多美元)作為基金,設立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1900年6月29日,瑞典國會通過了國王提議的諾貝爾基金會章程。同日,瑞典政府頒布了諾貝爾基金會章程和實施細則。從這一天起,諾貝爾獎便正式誕生了。第二年,即1901年的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頒發了首次諾貝爾獎。此后,除了因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916年和1940~1942年中斷過頒獎以外,每年的這一天,都要舉行該年度諾貝爾獎的盛大頒獎儀式。而每年諾貝爾獎獲獎名單的公布,也總是選在臨近10月21日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諾貝爾的誕辰紀念日。

  1968年,瑞典銀行成立300周年紀念之際,決定設立“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于次年即1969年首次頒發。至此,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諾貝爾獎的6個獎項。

  諾貝爾和平獎、文學獎和后來產生的經濟學獎,由于評選容易受到政治、文化等方面觀點的影響,頒獎結果有時受到來自不同國家的批評。而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這3個自然科學獎項,由于其獲獎成就是反映自然界的客觀原理、規律或某項技術發明,獲得了絕大多數持不同政治或文化觀點的人的承認;同時,這些獲獎的成就是由各國著名科學家推薦和評選出來的,并且一般都經過了一段時間和眾多科學家的驗證,已經證明了它的科學價值,所以這3個自然科學獎的絕大多數獲獎者和獲獎成就是當之無愧的,得到了各國科學界的普遍認同。諾貝爾科學獎是百年來世界上公認最具權威性、最有影響的科學大獎。

  自1901年至2001年,共有478人次(475名科學家)榮獲了諾貝爾科學獎。其中的物理學獎165人次(164人),含X射線、量子力學、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天體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超導、激光等領域;化學獎138人次(137人),含物理化學、無機化學、放射化學、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結構化學、生物化學、量子化學、環境化學等領域;生理學或醫學獎175人次(174人),含生理學、病原微生物學、臨床醫學、藥物藥理學、免疫學、腫瘤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工程等領域。獲獎者大都是世界上一流的科學家,獲獎成果幾乎涵蓋了20世紀100年來自然科學的重大發現和理論成就,特別是原始性創新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實驗儀器類和應用技術類的發明。

  我們可以說,百年諾貝爾科學獎的歷程,就是20世紀科學發展史的縮影。它對人類的科技、經濟、社會乃至日常生活的影響,超越了國界和時間的限制,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同時,也必將對未來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引導的作用。

  百年來獲獎的475位科學家,分屬世界上28個國家。其中,美國占了將近一半,北美與歐洲合計占了95%以上,亞、非、南美和大洋洲的獲獎者加起來不足20人。這里面,黃皮膚、黑眼睛的中華子孫有6位,他們是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1957年)、楊振寧(1957年)、丁肇中(1976年)、朱棣文(1997年)、崔琦(1998年)和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198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獲獎時擁有中國國籍,其余4位獲獎時是美籍華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回首諾貝爾獎的歷史,能夠成為諾貝爾科學獎獲獎大國的國家往往經濟實力雄厚、重視基礎研究、優先發展教育、注重人才培養,特別是在全世界網羅優秀科學人才為其所用。另外,產學研相結合,特別是企業注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并與新技術開發研究相結合,也是產生突破性成果的成功之路。以朗訊科技公司的貝爾實驗室為例,它擁有24000多名工作人員,其中高級專家約3500人,在美國本土和其他2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研究機構,研發經費占朗訊公司總收入的11%以上,超過了20億美元,從而取得了27000多項技術專利和一大批基礎科學研究成果。世界上第一只晶體管(1947年)、第一臺激光器(1960年),還有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塊太陽能電池板、第一顆通訊衛星……都誕生于此。貝爾實驗室尊重科學家選擇研究項目的自主權,并給予研究設備和經費的全力支持。貝爾實驗室先后有過13名諾貝爾獎得主在那里從事研究工作,其中12人是在貝爾實驗室工作期間取得了導致后來獲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發明激光冷卻俘獲原子方法的朱棣文和發現電子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崔琦均在此列。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科學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只是到了近代,與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的西方相比,的確是落后了。20世紀初以來,從科學救國到科教興國,中國的科學發展走過了整整一個世紀充滿屈辱與艱辛、奮斗與輝煌的曲折歷程。由于種種原因,20世紀中國的國際一流科學成就,如20年代吳有訓對康普頓效應的實驗驗證、30年代趙忠堯關于正負電子湮滅的早期實驗、60年代王淦昌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和王應睞等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都與諾貝爾科學獎擦肩而過。中國科學家雖然不必把獲獎刻意列為追求的目標,但在中國大地上產生能獲諾貝爾獎的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學成就,一定是中國科學水平和創新能力整體提高的必然結果。(王渝生)

  稿件來源:光明日報2001年12月10日




世紀論壇世紀論壇>新聞報道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 聯系我們

分類新聞查詢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