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大觀 | 中新財經 | 中新影視 | 中新圖片 | 臺灣頻道 | 華人世界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供稿服務 |
|
“庫爾斯克”號爆炸揭秘 2001年11月07日 14:51
聲明:本版文章之版權屬于原作者及原刊載媒體,如轉載請與原刊載媒體聯系,謝謝合作。 清理人員都戴著防毒面具 在花費了大約6500萬美元之后,10月22日,“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終于在羅斯利亞科沃的浮動船塢上浮出了水面。23日,俄調查人員首次登上了“庫爾斯克”號的殘骸,這也是自去年沉沒事件發生后,人們首次進入該潛艇內部。據俄羅斯電視臺后來公布的畫面顯示,庫艇的毀壞程度驚人:整個艇身面目全非,艙里堆滿了金屬碎片和扭曲的機器零件,內部裝置所剩無幾。 為調查核潛艇失事的原因,俄羅斯總檢察院成立了由32名專家組成的調查組,北方艦隊也成立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臨時乘員組。這些天來,俄調查和清理人員分成4個小組,正夜以繼日地工作著。由于“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內堆滿各種散落的零部件,加之一氧化碳氣體濃度太高,連日來,調查和清理工作進展比較緩慢。前幾天,當清理人員打開第9隔艙的救生艙蓋時,一股毒氣撲面而來,有人吸入后差點失去知覺。雖然所有參加調查和清理的人員都戴著防毒面具,但每隔25—30分鐘,他們就必須爬出艇外呼吸新鮮空氣,才能繼續工作。 經過清理,截止到10月31日,已經發現的遇難官兵尸體達49具。由于水溫很低,所以盡管“庫爾斯克”號在海底已呆了14個月,但大部分尸體基本保存完好,目前辨認出身份的已經有32具。 “庫爾斯克”號殘骸中最令人擔心的是位于第6隔艙的核反應堆和艇上22枚“花崗巖”巡航導彈。有專家指出,在處理這些設備時必須十分小心,因為由于受到猛烈的撞擊,核反應堆的許多控制系統很可能移位,而誰也不能預料在這樣的損傷下艇上的導彈發射裝置和保險裝置受到了怎樣的影響,會不會由于細微的震動而引發嚴重后果。不過從清理的實際情況看,人們擔心的情況并沒有發生。“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核反應堆的總設計師謝羅夫認為,盡管核反應堆艙也進了水,但對核反應堆并沒有影響。與此同時,北方艦隊的專家也已經順利地從艇體左舷取下了8枚導彈。據介紹,除艇體右舷有一個導彈艙進水需要特殊處理外,其余導彈都將用常規方式拆除。 俄海軍總司令庫羅耶多夫認為,拆除“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上的全部武器裝備需要兩至三周時間,而要把整個潛艇清理干凈則需要近三個月的時間。 “庫爾斯克”號的黑色9小時 在“庫爾斯克”號沒有打撈上來之前,關于艦艇沉沒的原因流傳著種種猜測,其中,同二戰時期殘存的水雷相撞、潛艇內部發生爆炸、同外國潛艇相撞是最流行的三種說法。另外,在“庫爾斯克”號沉沒后的幾個星期里,甚至有傳聞稱,“庫爾斯克”號是被俄羅斯的一艘巡洋艦錯誤擊中而沉沒的。 近日,隨著清理工作的不斷推進,調查人員在艦身殘骸中發現了不少對查明真相有幫助的東西。10月29日,調查人員在“庫爾斯克”號第5隔艙內發現了艦艇的自動記錄裝置,其作用類似飛機上的“黑匣子”,記錄著爆炸發生時潛艇主要系統的狀況。10月30日,在“庫爾斯克”號殘骸內又發現了一個遇難船員的留言。另外,俄羅斯調查人員還在27日公布了一盒在潛水艇中發現的錄像帶。錄像帶顯示,當時一條大縫從船尾開始迅速向指揮塔裂開。潛望鏡、線路和設備紛紛墜落,一片狼藉。總之,透過俄方披露的各種信息,我們可以勾勒出如下一幅情景: 2000年8月12日11時25分左右,根據北方艦隊司令部的命令,參加演習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準備發射魚雷。當時,指揮人員和大部分官兵都集中在第1、2隔艙。11時28分,由于魚雷發生意外,隨著一聲巨響,艇內發生了能量相當于100公斤TNT炸藥當量的爆炸。霎時間,第1、2隔艙成了一片火海,在發射陣位的乘員全部死亡。11時30分15秒,艇內又發生了能量相當于1000公斤TNT炸藥當量的第二次爆炸。爆炸引起的火災導致艇內溫度不斷升高,最高時曾達8000攝氏度,許多耐高溫材料都熔化了。由于爆炸導致潛艇嚴重變形,艇內各種零部件紛紛脫落。這時,海水也順著第1隔艙被炸出的窟窿涌入艇內。爆炸發生時,一些官兵正在第4、5隔艙里休息。他們還沒來得及做任何準備,就遇到了滅頂之災。一些人在睡夢中死去,一些人雖然戴上了防護面具,但由于通道被堵死,也無法向尾艙撤離。 爆炸過后,在第7、8、9隔艙里還有23名官兵活著,但有人已被燒傷。13時15分,他們冒著濃煙,趟著海水撤到了第9隔艙。他們試圖打開救生艙蓋,但沒有成功。這時,他們已意識到“誰都不可能逃出去了”。于是,一些人開始寫遺書。準尉鮑利索夫寫完遺書后,將其裝進了密封的瓶子里。科列斯尼科夫海軍上尉在寫給新婚妻子奧爾佳的遺書中還粗略介紹了艇內發生的情況。開始時,借著艇內的燈光,科列斯尼科夫的字寫得很清楚。又過了半小時,電力供應停止了,艇內一片黑暗, 空氣越來越少,海水越升越高。科列斯尼科夫在黑暗中又寫下了幾行模糊的字,把紙條裝進了上衣口袋里。到晚上七八點鐘,艇內空氣用光了,23名官兵先后窒息身亡。 等到北方艦隊司令部發現“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情況異常,并向出事海域派出救援隊時,“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已沉入108米深的巴倫支海底。艇上111名乘員、5名從第7核潛艇師派出的軍官和2名柴油機廠的工程師已全部罹難。 讓他們“睡”在一起 由于目前“庫爾斯克”號的艇首仍留在巴倫支海底,等待明年開始的俄政府的打撈,所以“庫爾斯克”沉沒的最后謎團還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完全解開。現在,俄海軍正忙著安葬打撈上來的遇難官兵尸體。如果把近日找到的49具尸體和去年打撈出水的12具尸體相加,那么截至10月31日,俄方已從潛艇中打撈出61具尸體。從10月29日開始,俄海軍開始出動軍用飛機將遇難官兵的尸體分別運往庫爾斯克、托木斯克、圣彼得堡、巴什基里亞和烏克蘭的塞瓦斯托波爾等地安葬。在那里,家鄉的親人們以隆重的方式為遇難官兵舉行葬禮。 由于第1、2隔艙曾發生嚴重火災,清理人員在第2隔艙基本上沒有找到遇難官兵的尸體。但第1、2隔艙遇難官兵的親屬們并不死心,他們仍在期待著奇跡的出現,哪怕是找到親人的一點遺物也好。 據圣彼得堡市長雅科夫列夫透露,該市早在10月初,就由有關部門在謝拉菲莫夫公墓修建了三排墓坑。去年11月,當科列斯尼科夫海軍上尉的尸體被打撈出水后,他和另一名叫布拉日金的戰友已先期長眠在這里。一年來,他們一直在靜悄悄地等待著其余同鄉戰友的到來。根據同遇難官兵親屬達成的協議,他們將在11月的同一天安葬自己的親人。 俄羅斯要打撈另一艘核潛艇 盡管“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失事原因仍有待進一步確認,但該艇的打撈工作使俄羅斯海軍在切割、緊固、起吊沉沒海底的潛艇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據俄羅斯獨立電視臺近日報道,目前俄海軍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準備打撈1989年沉入海底的另外一艘核潛艇———“共青團員”號。 “共青團員”號潛艇建造于1978年,1984年正式加入蘇聯海軍北方艦隊服役。“共青團員”號艇長120米,艇寬12米,乘員64人,是世界上惟一下潛深度可達1020米的核潛艇。 “共青團員”號是1989年4月7日,執行完戰斗值班任務后,在返航途中沉沒的。當時潛艇正駛到挪威海熊島西南方向180公里處。由于艇內7號艙突然起火,來不及逃生的艇長和41名艇員遇難,“共青團員”號也沉入1685米深的海底。 其實,沉在海底等待打撈的核潛艇又何止是“共青團員”號。據資料顯示,自核潛艇問世40多年來,美、蘇(俄)、英、法等國共建造了500余艘核潛艇。自核潛艇裝備到各國的軍隊后,各類事故頻頻發生。據統計,已經公布的核潛艇沉沒事故達17起,其中美國和俄羅斯(包括蘇聯)的沉沒事故加起來就有16起。這些事故共造成了600多名艇員喪生。 這些潛艇長眠海底,不僅給制造國帶來巨大的軍事損失和情報危機,而且還給航運和沉沒地的周圍環境帶來嚴重隱患。所以,盡管這次俄大張旗鼓打撈“庫爾斯克”號花去了許多金錢,也承擔了很大風險,但它仍受到各方的關注,并被認為是一個大國對本國民眾和國際社會負責任的和有借鑒意義的舉動。 摘自:《環球時報》 |
|||
|
新聞大觀| | 中新財經| | 中新影視| | 中新圖片| | 臺灣頻道| | 華人世界|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供稿服務| | 聯系我們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