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少妇a级毛片,julia无码中文字幕在线,高清拍拍拍无挡视频免费1000,亚洲成av人电影网站


 中國新聞社
首頁 新聞大觀 中新圖片 中新財經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影視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中新英才 華人世界 臺灣頻道 供稿服務



首頁>>世紀論壇世紀論壇>>新聞報道

戰爭與血腥的20世紀

2001年10月18日 16:56

  “我只是止不住地想,這真是人類歷史上最血腥動蕩的一個世紀”,諾貝爾獎得主、英國作家戈爾丁這樣評價20世紀。而作如此浩嘆者,遠不止戈爾丁一人。在上個世紀行將結束前,人們進行百年回首時,提煉完千言萬語卻發現只剩下一個可供表達的詞匯:戰爭。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數周后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史家把1914年看作所謂“文明戰爭”和“大屠殺年代”的分水嶺,不論戰爭的方式、規模、死亡人數還是造成的災難后果,前者與后者不可同日而語。美國史學界更有好事者將19世紀與20世紀的戰爭死亡人數進行了排名,結果前四名都屬于20世紀,分別是兩次世界大戰、1937年開始的日本侵華戰爭和1950年開始的朝鮮戰爭,死亡人數都超過了100萬。

  除了世界性的和大規模的戰爭,地區性戰爭、局部沖突、內戰,也在20世紀的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刀光劍影的人間悲劇:

  1947--1973年的三次印巴戰爭,造成印度和巴基斯坦雙方軍民共計傷亡近20萬人。

  1948年--1973年的四次中東戰爭,共造成阿拉伯國家士兵傷亡近10萬、以色列士兵傷亡近3萬,參與的西方國家也搭進1000多名士兵的性命。

  1962--1973年的越南戰爭,造成160萬越南人死亡和1千多萬的難民,同時也給美國帶來巨大的損失:5.6萬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

  1975年開始的安哥拉內戰,稀稀拉拉打到1990年,共造成10萬人傷亡和60多萬人無家可歸。

  1979年開始,蘇聯侵略并占領阿富汗長達10年之久,除了把一個凋敝破敗的阿富汗留給當地人民,蘇聯自己死亡1.4萬士兵,負傷近5萬人,致殘近7000人,物質消耗不計其數。

  1980———1988年的兩伊戰爭,耗資數千億美元,把伊朗和伊拉克差不多都拖到了經濟崩潰的邊緣,還造成了兩國近100萬人的死亡。

  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軍死亡390人、傷3336人;英軍死亡36人、傷43人;其他國家軍隊亦有輕微損失。伊拉克方面則傷亡近10萬人,被俘8.6萬人。科威特直接戰爭損失600億美元;伊拉克損失達2000余億美元;美國則為戰爭耗資600億美元。至今,伊拉克還遭受著西方國家的制裁,經濟凋敝,人民缺醫少藥,10年來因饑餓、戰爭遺留疾病死去的人高達數萬人。而近年來暴露出來的美國士兵及其后代得上“海灣戰爭綜合癥”的事例,也是這場戰爭后果中的慘痛一筆。

  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北約出動1000多架飛機和40多艘戰艦對南聯盟進行了78天的轟炸,造成5000名南軍警喪生,1500名平民被炸死,數以萬計的軍人和平民受傷致殘,戰后有24萬難民流離失所。在這場戰爭中,愛好和平的中國人也成了戰爭受害者,3名中國記者在一次莫名其妙的轟炸中喪生。本來是為解決南聯盟“人道主義災難”而發起的戰爭,卻最終也成了一場人道主義災難。

  在20世紀的戰爭災難簿中,還有許許多多說不清、道不明、統計不完的暴力沖突和種族屠殺,讓千千萬萬的人變成了累累白骨。人們不會忘記,1994年的盧旺達,占多數的胡圖人對少數民族圖西族進行了種族清洗,至少有超過50萬的圖西人被殺;人們不會忘記,1995年的阿富汗,塔利班進軍喀布爾,戰斗廝殺和戰后清洗至少使5萬阿富汗婦女變成了寡婦;人們不會忘記,1999年的東帝汶,在獨立表決時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發生的系列血腥暴力事件,印尼軍隊涉足其中,至少有數百人被殺,數萬人被迫逃離家園……

  戰爭與血腥的20世紀,不光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還嚴重挫傷了人類的心靈:納粹的奧斯維辛之后,“歐洲的理性之燈熄滅了”;美國陷入越南戰爭的沼澤時,在其本土產生了“垮掉的一代”;戰爭使民族和種族仇恨加劇,戰爭使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徹底的絕望……實際上,在人類的戰爭中,根本就沒有勝利者,所有的人都是失敗者。

  帶著復雜的心情,人類告別了20世紀,卻告別不了戰爭與血腥。進入新世紀門檻的第一年,也就是現在,我們的眼前,依然彌漫著代表恐怖、暴力和仇恨的戰火。空氣中,有著一種不祥的味道。

  和平,離我們真的就那么遠嗎?(賈雙林)

  摘自:青年時訊

  

聲明:本版文章之版權屬于原作者及原刊載媒體,如轉載請與原刊載媒體聯系,謝謝合作.




世紀論壇世紀論壇>新聞報道


新聞大觀| 中新圖片| 中新財經|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影視|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中新英才| 華人世界| 臺灣頻道| 供稿服務| 聯系我們

分類新聞查詢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